談大腸直腸癌飲食保健 | 大腸癌飲食習慣

大腸直腸癌,已連續七年位居十大癌症之首,是國人健康大敵。

大腸直腸癌早期的治療率很高,5年內若未復發,代表癌症有機會痊癒,在此階段,飲食習慣改變是 ...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談大腸直腸癌飲食保健醫學系公衛學科/營養部  黃孟娟主任(104年5月)大腸直腸癌,已連續七年位居十大癌症之首,是國人健康大敵。

大腸直腸癌早期的治療率很高,5年內若未復發,代表癌症有機會痊癒,在此階段,飲食習慣改變是一大關鍵。

透過低脂高纖的健康飲食習慣的養成,有可能減低癌症再發生率,及提升整體健康狀況。

根據2007年美國醫學會雜誌(Journalof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JAMA)298(7):754),大腸直腸癌之病人,若飲食攝取型態偏向多攝取高脂肪、紅肉及加工肉品多肉類及精緻性澱粉類及甜點,可能導致日後腸癌復發及死亡機率提高。

以下說明分為接受手術過渡期及接受治療後長期之防癌飲食:(一)、若病人接受手術,則短期需以低渣飲食為主(短期)大腸直腸術後飲食型態術後為減少排便體積與頻率,避免刺激腸道促進癒合,飲食進展需視腸道恢復狀況採漸進式調整,若醫師囑咐開始進食時,將由喝水進展至清流質飲食如:米湯、過濾果汁、運動飲料、糖水等,此種飲食無法提供足夠營養,故建議使用小於48小時。

若適應良好,接著採用流質或直接進展至「低渣飲食」。

低渣飲食為術後過渡階段,指每日粗纖維攝取量不超過4公克的一種以均衡飲食為基礎的飲食。

主要為減少容易產生大腸中的殘渣的食物(如:不能消化的植物纖維、動物筋膠及奶製品)。

食物選擇如:白飯、白稀飯、麵條、去皮去筋肉類、煮軟的肉或魚肉、蒸蛋、豆漿豆腐、過濾蔬菜汁或果汁、去皮去籽瓜類蔬菜、纖維少的水果(西瓜、葡萄等)。

避免容易產氣的食物(如:青椒、洋蔥、牛奶等),增加水分攝取防止便秘發生並視情況補充綜合維生素。

(二)、長期之防癌飲食(腸癌治療後飲食建議)高熱量、高飽和脂肪酸、低纖維攝取不但與罹患大腸癌或再發危險性息息相關,近年來流行病學研究也顯示與罹患乳癌及攝護腺癌有關聯,而醃製品及煙燻肉類的攝取與其他癌症諸如食道癌、口腔癌也相關。

而近期連環爆出的食品安全社會事件,使大眾對食安感到憂心,開始注意食物原料生產製造過程及標示安安全。

病友無須過度忌口而導致營養不均衡,但千萬不能不重視飲食之健康程度。

飲食原則敘述說明如下:(1)減少肉食與高脂肪食物攝取:肉食多者其糞便中的膽酸比素食者為高,也會使腸道內膽酸分泌增加,腸中的有害細菌較容易將膽酸代謝成趨致癌物質。

此外,加工肉品也會讓異環胺、亞硝基化合物等致癌化學物質進入體內,較易誘導大腸內層細胞發生癌症病變。

(2)增加纖維攝取:纖維素可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道蠕動及糞便排空,減少有害物質與腸黏膜接觸,進而降低治癌物暴露機率。

除了足量蔬菜及水果,大小麥、燕麥及台灣當地生產的糙米等主食類含有豐富之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及植化素(phytochemicals);而全穀乾豆也含豐富之纖維及果寡糖,可促進腸道有益菌生長,減少膽酸產生,應該鼓勵病友列為日常化的食物選擇。

(3)多以在地天然新鮮食材為主:食品中添加過量的防腐劑、保色劑、色素或其它不合規定的添加物宜減少攝取。

鼓勵食用在地天然新鮮食材,也可符合「原型飲食」及「綠色飲食」的精神。

(4)減少碳烤、燻製、醃製食物及高溫反覆油炸之烹調:此種食物製備方式,較容易產生致癌物質。

(5)飲食攝取充足的鈣:鈣可與腸道中之膽酸及脂肪酸結合,使膽酸成為不被吸收之鈣鹽,進而減少致癌機會。

可選擇之食物,如:低脂奶及深色蔬菜,也鼓勵多曬太陽,促進為生素D合成,調節鈣之代謝。

(6)攝取足量水分:每天須喝8至10杯水(2000-2500c.c),防止便秘。

(7)不過量飲酒,維持健康生活型態。

近年來,世界環境變遷,「低脂高纖」健康飲食如果再強調,多選用『在地生產、在地消費』,選擇新鮮低碳的當地新鮮食物,建議平日以天然食物以及攝食足量當地蔬食、以全穀類為主要主食及減低油煎油炸之少油烹調,可減低癌症飲食危險因子之暴露。

而少吃過度加工的食品,可減少攝取過多糖分及熱量,也有助於「腸」環保及地球環保。

 【回本期目錄】    高雄市三民區自由一路100號(地圖)│聯絡信箱│網頁維護:[email protected]高醫醫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