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鏡對大腸息肉的治療 | 大腸瘜肉手術

經胃腸科醫師建議處理方式包括手術或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但病患不想全身麻醉及開腹手術,而醫師另一建議為大腸內視鏡黏膜切除術或黏膜下切除術。

而後病人 ...大腸鏡對大腸息肉的治療胃腸內科   余方榮 主治醫師(102年4月)一位55歲王先生,有家族史為大腸癌(一位兄長),最近6個月有間歇性解鮮血便及裏急後重(想解大便但解不乾淨)。

先至本院做大腸糞便篩檢為陽性,開始以為是痔瘡出血而不以為意,後來血便量及次數增加,於是至本院胃腸科門診就醫,建議接受全大腸鏡檢查。

在檢查中發現其大腸有顆腸息肉,其最大直徑為2.5公分並為扁平型,而初步切片為良性絨毛管狀腺性息肉,但併有局部的增生不良,且進一步腹部電腦斷層發現局部乙狀結腸病灶並無明顯淋巴增生。

經胃腸科醫師建議處理方式包括手術或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但病患不想全身麻醉及開腹手術,而醫師另一建議為大腸內視鏡黏膜切除術或黏膜下切除術。

而後病人接受大腸內視鏡黏膜下切除,病人切除後無任何不適,隔天即出院,之後回診病理組織切片檢查發現為腺性息肉併局部表面早期惡性細胞增生,斷端則尚未受癌細胞侵犯,之後追蹤二年大腸鏡及電腦斷層並無再發現象。

大腸息肉是指內視鏡下肉眼可見大腸黏膜長出的突出隆起物,大都呈圓球狀突出於黏膜表面的病灶併黏膜變化,較常見於乙狀結腸與直腸,好發年齡由40歲以上開始;大部分的大腸直腸息肉是沒有症狀的,偶爾會有腹痛、大便習慣改變、便血或便秘等非特異性的症狀,只有經大腸鋇劑灌腸攝影、大腸鏡檢查或大腸虛擬內視鏡立體電腦斷層掃瞄檢查才能發現。

以病理組織分類常見有腺性息肉(adenoma)包括管狀(tubular)及絨毛狀(villous)腺瘤、增生性(hyperplastic)息肉及發炎性(inflammatory)息肉等。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腺性息肉發生癌化情形與息肉大小及形狀及家族史有關,其中以絨毛型息肉或管狀絨毛型,和大小超過1公分以上會有癌化可能性,建議切除。

然而,息肉一旦有病理變化或已有早期癌化即需切除,以往較大型或平底型息肉無法用大腸鏡切除者,有些需要外科開腹手術或腹腔鏡手術,不但需住院多天且需全身麻醉,而傳統大腸鏡切除又怕會出血及破裂,病人常會因為害怕及麻煩而退縮。

現在新式大腸內視鏡有新的內視鏡手術方式,包括有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及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and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然後用染劑加上注射液注入腫瘤部份的黏膜下層(submucosallayer,胃腸道壁層的第二層),將表層的腫瘤頂高,再用勒除器(snare)或特殊電刀作整塊切除及完全切除,再以內視鏡止血夾作傷口內縫合,減少出血及傷口破裂情形,觀察一天沒有併發症即可出院。

既少了開刀的疼痛及麻醉,也減少住院時間,為大型息肉及早期癌除手術之外的另一種利器。

【回本期目錄】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