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疾治療、根除與傳統醫藥漫談 | 瘧疾

談到瘧疾與傳統醫藥,較為人所知的近期發展是2015 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從中醫古籍得到啟發,成功研製抗瘧藥青蒿素,並獲頒諾貝爾醫學獎。

事實上,近代中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首頁中醫藥新知瘧疾治療、根除與傳統醫藥漫談字體大小調整小中大 談到瘧疾與傳統醫藥,較為人所知的近期發展是2015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從中醫古籍得到啟發,成功研製抗瘧藥青蒿素,並獲頒諾貝爾醫學獎。

事實上,近代中國以青蒿素治療瘧疾並非新鮮事。

早在一九七○年代,中國為了尋找對抗瘧疾的物質,已開始大量查閱典籍並尋訪老中醫和民間藥方,篩選數百種候選藥方後才鎖定從青蒿提取抗瘧疾藥。

 正處於翻天覆地的文革中國,為什麼要這麼做?其實這並非為了國內民眾的需求,而是基於戰略考量。

爆發於1955年的越戰,背景是全球的共產與反共陣營分別支持北越和南越而相互抗衡的冷戰時期。

中國共產黨在1962年介入越戰,支持北越,除了軍需、人員訓練與工程技術之外,還有一項秘密進行,以發現新的抗瘧藥為目標的「523項目」。

當時北越士兵雖因戰爭而有眾多死傷,但死於瘧疾的人更多,因此領導人胡志明向中國政府求援,才有了這項集合了包括屠呦呦在內,高達五百多名科學家分頭研發藥物的計畫,除了嘗試化合物外,也分析中草藥。

在中草藥方面,研究團隊選了胡椒和其它出現頻率較高的中草藥,又從《本草綱目》和《神農本草經》發現常山,也證實這個草藥具有抗瘧活性,但因其毒性大於傳統用藥奎寧而作罷,最後開發出青蒿素(Artemisinin,圖一)類藥物。

 圖一:青蒿素。

(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D%92%E8%92%BF%E7%B4%A0) 瘧疾是一個古老的疾病,西元前2000年的中國就有因瘧疾引發的周期性燒發的歷史記載,埃及和歐洲的古希臘羅馬時期也曾流行過。

「瘧」在古代中國被視為特定疾病的記載,可追溯到《左傳》,如「定公四年:疾瘧方起」、「襄公七年:子駟使賊夜弒僖公,而以瘧疾赴於諸侯」、「昭公十九年:許悼公瘧」等。

啟發屠呦呦的《肘後備急方》則是寫於晉代,約西元340年,作者葛洪提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這段有別於一般中藥煎煮法的文字,讓她的研究隊推測高溫可能破壞青蒿的有效成分,於是改用沸點較低的溶劑提取,證實青蒿提取物的抗瘧效果與溫度相關,同時也發現藥用青蒿當中,有抗瘧活性者為黃花蒿(Artemisiaannua,圖二)而非青蒿(Artemisiaapiacea),這便是以現代方法備製青蒿素的一大突破。

在這個基礎上,中國自1972年起便展開小規模臨床試驗,並繼續進行青蒿素抗瘧有效單體的分離研究。

七○年代的各項試驗與臨床研究的成果,由於涉及機密,在1979年起才陸續發表,並在八○年代投入新藥研發,其中青蒿琥酯(Artesunate)在2002年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收錄在第12版「必需藥品清單」當中。

必需藥品是WHO在1977年提出的概念,指提供醫療照護時,必須隨時備足,最重要也最基本,大眾能負擔的藥品。

目前最新版的清單共有340種。

  圖二:黃花蒿。

(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84%E8%8A%B1%E8%92%BF)  瘧疾是重要的醫學與公共衛生議題,因研究這個重大疾病而得到諾貝爾醫學獎肯定的,在史上就有四例,分別是1902年的RonaldRoss(出生於印度的英國醫師與細菌學家)、1907年的CharlesLouisAlphonseLaveran(法國軍醫) 和1948年的PaulHermanMüller(瑞士化學家),接下來是2015年的中國籍科學家屠呦呦。

Ross的重要發現是確認瘧蚊是傳播瘧疾的病媒,Laveran則是提出導致瘧疾的寄生蟲,Müller發現DDT可殺死蚊子等節肢動物,而屠呦呦則是因研製青蒿素治療瘧疾而獲獎。

 在今天,瘧疾依然是一年有超過2億人感染,並奪走43萬生命的重要傳染性疾病。

全球七成的瘧疾負擔集中在11個國家,其中10國在非洲,另一個國家在南亞印度。

中國在2017年首次達到零本土案例,這是自2010年出現近5,000病例後的一大里程碑,有望在數年後進入瘧疾根除國家之列。

而飽受傳染病肆虐的印度,國內的傳統醫學研究者也積極想從先人智慧中再度發掘可資應用的草藥來解決以蚊子為媒介的瘧疾、登革熱等活躍的傳染病。
<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