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拔毛癖@ 董哥的家iwanthair's blog :: 痞客邦:: | 拔毛癖

今年十歲的小惠由母親陪同就醫,將頭上帶著的圓帽摘下之後,令人驚訝地,整個頭幾乎遍佈著一塊塊頭髮被拔除的區塊。

母親訴說小惠已有兩年的『拔毛』病史, ...董哥的家iwanthair'sblog跳到主文專業諮詢、產品販售-關心您的頭髮,為您的脫髮問題找辦法。

部落格全站分類:醫療保健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董哥的聯絡方式E-mail:[email protected]:iwanthairblogWhatsApp:+886952050373Jan09Fri200921:05認識拔毛癖今年十歲的小惠由母親陪同就醫,將頭上帶著的圓帽摘下之後,令人驚訝地,整個頭幾乎遍佈著一塊塊頭髮被拔除的區塊。

母親訴說小惠已有兩年的『拔毛』病史,頭上就這樣東一塊、西一塊地陸續出現拔除頭髮的痕跡。

由於外觀甚為難看,母親乾脆給她買頂帽子帶上,上學、下課也不例外,沒想到小惠拔頭髮的壞習慣更因此變本加厲。

到門診時,真正還保留原狀的,僅剩後腦勺右側的短馬尾。

                會惡化小惠拔毛的原因包括無聊、上課不專心、頭皮癢、姊姊罵她、同學聯合起來欺負她、心情不好等。

此外小惠的成績名列前茅,長得也相當清秀、乖巧、守規矩。

家庭小康,父母關係也還算良好,實在沒有很特別與她拔毛症有關的病因。

安排接受門診的藥物治療,支持性心理治療、行為治療、父母諮詢,並同時安排持續性的遊戲治療。

經過三個月的治療後,圓帽已改成三角巾髮箍,髮後的頭髮已經長滿茂密的秀髮,髮箍前的頭髮雖然仍稍稀疏,但已成均勻分布,代表近期拔毛症已明顯緩解。

             拔毛癖的盛行率約為0.6~3.4%,平均發病年齡為12歲,女性為男性的三倍,確切病因不明。

最常見的拔毛區為頭髮,也可能波及睫毛、眉毛、恥毛或其他體毛。

58%的患者從未接受治療,10~48%會以嘴巴玩弄拔下的毛髮,甚至吞下毛髮,在胃中形成毛球。

20~52%的患者會酗酒或藥物濫用、13~27%患者會有強迫症、11%患者會有社交畏懼症。

世代研究的結果顯示,拔毛癖的遺傳介於強迫症與妥瑞氏症之間,但較偏向後者。

      有效的治療方法,除了藥物(如新一代的抗憂鬱症劑、低劑量的抗精神病藥物)之外,行為治療(如習慣反轉治療法)、認知治療或催眠治療也是重要的有效治療法。

當然針對病患、家屬及親友的教育,對病情的改善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預後方面,至少有50-60%的患者,對治療的反應不錯。

               由於社會大眾對拔毛癖的認識並不多,拔毛癖患者通常也會有技巧地隱藏病情,身邊的親友也不一定能夠覺察到,因此出現在精神科門診的患者,通常病情也較為嚴重。

不過,在此特別鼓勵有拔毛癖困擾的朋友,只要鼓起勇氣,前往精神科就診,經過細心的診斷評估、加上耐心的完整性治療,通常都能夠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只是拔毛癖容易復發,因此長期的追蹤,加上復發預防治療,就能維持良好的結果。

 拔毛癖(英語:Trichotillomania,又稱Trichotillosis,俗稱trich)是一種衝動控制疾患或自傷行為,患者會有反覆拔除頭髮、睫毛、鬍鬚、鼻毛、陰毛、眉毛或其他體毛的衝動,有時會造成明顯的光禿區塊。

拔毛癖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中分類為衝動控制疾患,但仍然有人對本疾病的分類存疑。

拔毛癖有時看起來像是一種習慣、癮、抽動症(ticdisorder)或強迫症。

拔毛癖通常是從青少年時期開始的。

沮喪或壓力都有可能引發拔毛癖。

受到社會大眾的觀念影響,患者往往會隱匿自己的病情,因而很難確切估計拔毛癖的盛行率;美國有2500萬人可能患有拔毛癖,盛行率約1%。

「Trichotillomania」這個名字來自希臘語的tricho-(毛髮)、till(en)(拔)和mania(狂熱)。

特徵拔毛癖患者的生活相當正常;然而,他們頭上的睫毛、頭髮或眉毛等區域可能會有光禿的區塊。

在心理上,拔毛癖也有可能造成低自尊,通常是因為患者的外貌和旁人負面的關注,造成同儕的躲避和患者本身對社交的恐懼。

有的患者會戴帽子、戴假髮、畫眉毛或者為頭髮做造型,以避免負面的關注。

壓力似乎是拔毛癖的一項重要成因。

有些患者在壓力低的環境裡不會表現出任何症狀(也就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