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毛癖 | 拔毛癖

拔毛癖是一種強迫行為,患者會有反复拔除頭髮、睫毛、鬍鬚、鼻毛、恥毛、眉毛或其他體毛的衝動,有時會造成明顯的光禿區塊。

過程中會試圖停止拔毛,不過 ...拔毛癖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拔毛癖Trichotillomania同義詞Trichotillosis、hairpullingdisorder[1]有拔毛癖的人,其頭上部份禿髮的情形讀音/ˌtrɪkəˌtɪləˈmeɪniə/TRIK-ə-TIL-ə-MAY-NEE-ə症狀脫髮、憂慮[1][2]常見始發於兒童或是青少年[2]風險因子家族病史、焦慮、強迫症[1]診斷方法根據症狀[1]相似疾病或共病身體畸形恐懼症[1]藥物認知行為療法、可洛米普明[3]盛行率~2%[2][3]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皮膚病學、精神病學ICD-10F63.3ICD-9-CM312.39OMIM613229DiseasesDB29681MedlinePlus001517eMedicine1071854、915057[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拔毛癖是一種強迫行為,患者會有反覆拔除頭髮、睫毛、鬍鬚、鼻毛、恥毛、眉毛或其他體毛的衝動,有時會造成明顯的光禿區塊。

[2][4]過程中會試圖停止拔毛,不過努力多半會失敗。

[1]拔毛癖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中分類為衝動控制疾患,但仍然有人對本疾病的分類存疑。

拔毛癖有時看起來像是一種習慣、癮、抽動症或強迫症。

拔毛癖通常是從青少年時期開始的。

沮喪或壓力都有可能引發拔毛癖。

[2]受到社會大眾的觀念影響,患者往往會隱匿自己的病情,因而很難確切估計拔毛癖的盛行率;美國有250萬人可能患有拔毛癖,盛行率約1%。

[5]拔毛癖通常會採用認知行為療法。

[6]研究顯示,以相反習慣訓練(英語:HabitReversalTraining)輔助藥物治療的方法是成功的。

[7]在相反習慣訓練中,醫師會訓練患者學習認知自己拔除毛髮的衝動,也會教導他們轉移這種衝動。

相反習慣訓練也包括行為記錄,醫師通常會指示患者製作拔毛事件的日誌,內容包括日期、時間、地點、拔下的毛髮數量,還有當時在想什麼、感覺如何。

這樣可以幫助患者學會發現自己通常會拔除毛髮的情況,並發展出避免拔毛事件發生的對策。

藥物治療方面,一項小型的雙盲實驗研究顯示,可洛米普明——一種三環抗抑鬱劑(現在已少用)——能顯著改善症狀。

[8]氟西汀(百憂解)和其他類似的SSRI型藥物治療拔毛癖的效果有限,而且經常會造成顯著的副作用。

[9]根據弗萊德·潘索(FredPenzel)的說法,抗抑鬱劑甚至可能加重拔毛癖的病情。

[10]拔毛癖患者中,也有僅藉由行為治療、家族治療及支持性會談治療等非藥物療法即痊癒的病例。

[11]拔毛癖的患者遍及各年齡層;20歲以前較常見,症狀開始發生的年齡平均在9到13歲之間。

學齡前兒童中,男女患者各佔一半;青春期前至青少年時期,女性患者較多,所佔比例在70%到93%之間。

[12]現在有證據指出易患拔毛癖的傾向與基因有關。

[13][14]近年來報告的拔毛癖案例增加,或許是因為社會賦予拔毛症狀的污名已經減少。

全球人口中,拔毛癖患者比例的估計值已經從1-3%[15]上升到5%。

[14]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影響。

[4]命名由FrançoisHenriHallopeau(英語:FrançoisHenriHallopeau)於1889年所創建,取語源於希臘語θρίξ/τριχ;thrix(原意為「頭髮」),以及τίλλειν;tíllein(原意為「拉動」)和μανία;狂熱(原意為「瘋狂」)。

[4]目錄1特徵2遺傳學3參見4參考資料5延伸閱讀6外部連結特徵[編輯]拔毛癖患者的生活相當正常;然而,他們頭上的睫毛、頭髮或眉毛等區域可能會有光禿的區塊。

在心理上,拔毛癖也有可能造成低自尊,通常是因為患者的外貌和旁人負面的關注,造成同儕的躲避和患者本身對社交的恐懼。

有的患者會戴帽子、戴假髮、畫眉毛或者為頭髮做造型,以避免負面的關注。

壓力似乎是拔毛癖的一項重要成因。

有些患者在壓力低的環境裡不會表現出任何症狀(也就是拔毛行為)。

離開壓力低的環境之後,症狀又會復發。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