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性關節炎的復健治療 | 類風濕關節炎舒緩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發炎性關節炎,主要影響身體可動關節的滑膜,慢慢侵蝕骨頭。

患者很少於 ... 風濕免疫性疾病除了藥物使用以減緩發炎反應及關節侵犯。

 回首頁│搜尋引擎│高醫醫訊PDF文件│加入我的最愛│高醫網站類風溼性關節炎的復健治療大同醫院復健科  陳怡媜主治醫師  陳嘉炘主任(104年4月)50歲陳女士因跌倒後持續右肩疼痛而到復健科門診就醫,但她同時合併有明顯手部及足部關節腫脹、變形,長期影響她的日常生活功能,包括困難拿牙刷、擰毛巾、走路時足踝疼痛等問題。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發炎性關節炎,主要影響身體可動關節的滑膜,慢慢侵蝕骨頭。

患者很少於疾病早期就到復健科門診就醫,往往一開始以消炎藥和免疫調節藥物治療即可達到症狀控制,但是隨著疾病進展,逐漸影響多處關節病變及軟組織攣縮。

類風溼性關節炎病友常見症狀包括:(1)疼痛:病友常因關節滑膜炎、關節腔積水造成腫脹感、肌腱韌帶病變造成關節變形而產生疼痛。

通常藉由藥物、復健、運動、副木及輔具提供關節保護,可達到疼痛緩解。

(2)關節活動度受限:類風溼性關節炎早期預防關節攣縮很重要;疾病的晚期通常都會有關節變形、攣縮產生。

教導病友每天活動關節以延緩關節攣縮;對於已產生關節活動度受限的病友,應盡量維持功能性的關節活動。

(3)疲勞、體能下降:病友常感覺無法持續執行日常活動、精神不濟、肌肉無力等,也常因關節疼痛而減少活動,久而久之變成整體體能下降,更容易感到疲乏。

建議漸進式心肺耐力和肌耐力訓練。

(4)肌力下降:在疾病早期就可能發生,常因疼痛的關節周圍肌肉萎縮、肌炎等所致,應加強主要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尤其是肩部、髖關節和膝關節。

肌力訓練的方式與強度視活動度、是否有關節積水、關節完整性、發炎狀態等而定。

大致上,教導病友簡單可以居家執行的運動方式是最適合的。

圖一、手部關節病變 類風溼性關節炎較典型的關節病變包括手部小關節病變和前足部關節病變。

手部小關節病變病友常見對稱性手部關節病變表現(圖一),例如掌指關節側偏移,手部握力變差,在執行手部協調性精細動作上有困難,例如擰毛巾、握杯子、拿碗等等。

約有8成以上的病友會有前足部的病變,包括大腳趾外翻、槌狀趾、掌趾關節變形、半脫位或脫位,逐漸造成走路時的關節疼痛不適(圖二)。

其他大關節,包括肩部、肘部、髖及膝部病變也可能發生,包括關節積液、肌腱韌帶受傷、攣縮等。

圖二、足部關節病變 復健治療方法:(1)急性期:明顯關節腫脹、發熱、疼痛症狀,此時期通常會有較明顯的關節積水,建議相對休息,避免過度關節活動,降低發炎反應。

復健治療可用冷敷、經皮神經電刺激或低能量雷射等方式減少疼痛,腫脹關節附近的肌肉緊繃可經由局部熱敷減緩。

職能治療可製作副木(例如托手板)維持關節在相對減壓姿勢(圖三)。

圖三、副木維持關節在相對減壓姿勢、矯正變形 (2)亞急性期:待急性紅腫熱痛症狀減緩後,可給予局部淺層熱療改善關節僵硬及肌肉痙攣症狀,例如熱敷包、紅外線,石蠟浴尤其適用於手部關節僵硬的病友,提供較均勻的淺層熱療於手部各小關節。

此時期可開始在不疼痛的角度之下做適度的關節活動,逐漸增加關節活動範圍。

此時病友亦可於晚間繼續使用副木提供關節減壓與保護支持。

(3)慢性期:熱敷及電療儀器改善關節僵硬症狀,另外主要在治療後要做關節活動和軟組織伸展運動,維持關節的活動度,增加軟組織柔軟度,避免關節攣縮變形。

隨著疾病進程,逐漸會有關節半脫位、肌力下降、肌腱韌帶受損,可建議病友適合的日常生活輔具使用,來矯正關節脫位,減少關節過度使用,並提供較省力的活動方式,例如拐杖、鞋墊、矯正支架等(圖四、五)。

在日常活動上,建議病友儘量使用較大關節,避免關節維持在同一位置時間過長,例如蹲坐。

圖四、多功能開罐器,可用來打開各種不同尺寸的瓶蓋,適用手部或手指關節炎、手部靈敏度或肌力不佳者。

 圖五、易握可拆式叉子湯匙 運動訓練:由於病友常因慢性關節疼痛變形,相對日常活動下降,也較少做規律的有氧運動,整體體能下降。

鼓勵病友應規律運動,包括適度有氧運動、肌力與肌耐力訓練、柔軟度訓練。

較適合的運動如固定式腳踏車、跑步機訓練、水中走路等方式。

類風溼性關節炎病友的治療目標是減緩關節損傷、預防關節攣縮及功能喪失、控制疼痛、提升日常生活功能。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