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學-肝吸蟲-高點醫護網 | 中華肝吸蟲感染症

肝吸蟲(liver fluke)又稱中華肝吸蟲(Clonorchis sinensis),是肝吸蟲寄生於人或 ... 肝吸蟲、泰國肝吸蟲和槍狀肝吸蟲等,其中中華肝吸蟲與泰國肝吸蟲共同感染途徑都 ... 中度, 主要有較明顯胃腸道症狀,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右上腹脹痛,肝臟腫 ...傳染病學-肝吸蟲-高點醫護網歷屆考題高分詳解免費考前重點下載歷屆考題線上測驗考取學員心得分享小龍醫師館線上試聽課程全省服務據點看更多熱門資訊後西醫後中醫後獸醫私醫聯招/轉學考護理二技/醫研所護理師醫師國考醫檢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放射師食品技師國外醫師學歷甄試美國護理師公職護理師公職醫檢師衛生技術衛生行政篇名傳染病學-肝吸蟲重要考點肝吸蟲(liverfluke)又稱中華肝吸蟲(Clonorchissinensis),是肝吸蟲寄生於人或哺乳動物的肝膽管內所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

臨床上以胃口不佳、腹瀉、上腹部隱痛、肝臟腫大、嗜酸性顆粒白血球增高為特徵。

防止食入活的囊蚴是防治本病的關鍵。

Praziquantel和Albendazole治療效果佳。

說明解剖生理簡介肝吸蟲(liverfluke)又稱中華肝吸蟲(Clonorchissinensis,C.sinensis),是肝吸蟲寄生於人或哺乳動物的肝膽管內所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

寄生於肝臟寄生吸蟲有中華肝吸蟲、泰國肝吸蟲和槍狀肝吸蟲等,其中中華肝吸蟲與泰國肝吸蟲共同感染途徑都是經由生食中間宿主魚肉所造成的,而槍狀肝吸蟲感染途徑則是誤食受感染的中間宿主螞蟻造成的,如飲用含有已感染螞蟻的水源。

一般臨床上可出現食慾不振、消化不良、上腹部隱痛、腹瀉、肝臟腫大、嗜酸性顆粒白血球增高表現,急性患者可出現寒顫發熱、黃疸症狀,嚴重者可出現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症、貧血、肝硬化,全身水腫、腹水、最後死於肝功能衰竭、感染。

學名肝吸蟲是屬於扁形動物門(Platyhelminthes)/吸蟲綱(Trematoda)/複殖目(Digenea)/後睪科(Opisthorchiidae)/支睪屬(Clonorchis)/中華肝吸蟲(C.sinensis)形態及生活史成蟲體形狹長,背腹扁平,一般為(10~25)mm×(3~5)mm,前端稍窄,後端鈍圓。

蟲卵甚小,大小約(27~35)μm×(12-20)μm,淡黃褐色,一端有卵蓋(operculum),卵蓋周圍的卵殼增厚形成肩峰。

從糞便中排出時,卵內已含有毛蚴(miracidium)。

成蟲雌雄同體,異體受精。

其生活史為典型的複殖吸蟲生活史:1.包括成蟲、蟲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後尾蚴等階段2.第一中間宿主為淡水螺類3.第二中間宿主為淡水魚、蝦4.終宿主為人及肉食哺乳動物流行病學肝吸蟲病流行於東亞及東南亞地區,患者多誤食未煮熟、醃漬、涼拌之淡水魚含囊狀幼蟲。

目前世界上約有3500萬人受到此寄生蟲侵擾,其中以廣東和臺灣地區最為嚴重。

傳染源主要是被肝吸蟲感染的人和哺乳動物。

肝吸蟲病是人畜共患病。

因此,能排出蟲卵的人和動物均是本病的傳染源傳播途徑進食未煮熟而含有肝吸蟲病囊蚴的淡水魚或蝦而受感染人群易感性人對本病普遍易感,無年齡、性別、種族之分。

感染率的高低與居民生活衛生習慣及飲食嗜好有密切關係致病機制肝吸蟲病主要危害的是肝臟,病變主要發生在肝臟的次級膽管。

通常成蟲破壞膽管上皮及血管,並且其分泌物、代謝產物可刺激膽管,造成膽管內膜的過敏反應及炎性反應,出現膽管局部性的擴張及上皮增生。

肝吸蟲感染的膽管呈腺瘤樣病變。

嚴重時在portalvein周圍可出現纖維組織增生和肝細胞的萎縮,甚至形成膽汁性肝硬化。

由於膽管壁增厚與管腔狹窄,加上蟲體堵塞膽管,可出現膽管炎、膽囊炎或阻塞性黃疸;另外,容易合併細菌感染,使膽汁中葡萄糖醛酸膽紅素在細菌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作用下,變成難溶的膽紅素鈣,可與死亡的蟲體、蟲卵、膽管上皮細胞等形成膽管結石。

一般在膽石的核心往往可找到蟲卵。

臨床表現本病潛伏期為1~2個月。

起病緩慢,少數短期內重度感染患者可出現急性發病。

初次大量感染的患者,於感染後1個月左右可突然發病,寒戰、高熱、中上腹或右上腹脹痛,肝臟腫大伴壓痛,輕度黃疸。

血中嗜酸性粒白血球顯著增高。

極個別患者出現類白血病反應。

本病臨床病情程度通常可分為三度:輕度可無自覺症狀,只在糞便檢查時才發現蟲卵者。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