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 | 特殊型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組織中雌激素受體和雌二醇含量較正常子宮肌組織高,但17-β羥類固醇脫氫酶含量較低,故雌二醇轉變為雌酮的量少。

合併妊娠 ... 各型子宮肌瘤示意圖 ... 紅色變 多見於妊娠期或產褥期,為一種特殊類型的壞死,其發生原因尚不清楚。

肌瘤 ... 婦產科教室   ObstetricsandGunecology婦科 子宮肌瘤(myomaofuterus)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也是人體最常見的腫瘤。

由子宮平滑肌組織增生而成,其間有少量纖維結締組織。

多見於30~50歲婦女,以40~50歲最多見,20歲以下少見。

其發病率較難統計,根據屍檢資料,35歲以上婦女約20%有子宮肌瘤,因很多患者無症狀,或因肌瘤很小,因此臨床報導的發病率遠較其真實的發病率為低。

   【病因】   確切病因尚不明了,根據好發于生育年齡婦女,絕經後肌瘤停止生長,甚至萎縮、消失等,提示子宮肌瘤的發生可能與女性激素有關。

雌激素能使子宮肌細胞增生肥大,肌層變厚,子宮增大。

女性激素通過相應激素受體起作用。

子宮肌組織內雌激素受體含量隨月經週期不同雌激素水準而變化。

子宮肌瘤組織中雌激素受體和雌二醇含量較正常子宮肌組織高,但17-β羥類固醇脫氫酶含量較低,故雌二醇轉變為雌酮的量少。

合併妊娠時胎盤生乳素有促進雌二醇對肌瘤的作用,故子宮肌瘤生長加快。

同時卵巢功能、激素代謝均受高級神經中樞的調控,故神經中樞活動對肌瘤發病也可能起重要作用。

各型子宮肌瘤示意圖  【分類】 按肌瘤所在部位分為宮體肌瘤(占92%)和子宮頸肌瘤(占8%)。

肌瘤原發於子宮肌層,根據肌瘤發展過程中與子宮肌壁的關係分3類。

(圖33-1)    1.肌壁間肌瘤肌瘤位於子宮肌壁內,周圍均被肌層包圍。

占60~70%。

    2.漿膜下肌瘤肌瘤向子宮漿膜面生長,突起在子宮表面,約占20%。

肌瘤表面僅由子宮漿膜層覆蓋。

當瘤體繼續向漿膜面生長,僅有一蒂與子宮肌壁相連,成為帶蒂的漿膜下肌瘤,營養由蒂部血管供應。

因血供不足易變性、壞死。

若蒂部扭轉而斷裂,肌瘤脫落至腹腔或盆腔,形成游離性肌瘤。

若肌瘤位於宮體側壁向宮旁生長,突人闊韌帶兩葉之間稱闊韌帶肌瘤。

    3.粘膜下肌瘤肌瘤向子宮粘膜方向生長,突出于宮腔,僅由粘膜層覆蓋,稱為粘膜下肌瘤。

占10-15%。

肌瘤多為單個,使宮腔變形增大,子宮外形無明顯變化。

粘膜下肌瘤易形成蒂,在宮腔內生長猶如異物,常引起子宮收縮,肌瘤被擠經子宮頸突入陰道。

    子宮肌瘤常為多個性,各種類型的肌瘤可發生在同一子宮,稱多發性子宮肌瘤。

  【病理】  1.巨檢肌瘤為實質性球形結節,表面光滑,與周圍肌組織有明顯界限。

雖無包膜,但肌瘤周圍的子宮肌層受壓形成假包膜,其與肌瘤間有一層疏鬆網隙區域,切開包膜後腫瘤會躍出,手術時容易剝出。

血管由外穿入假包膜供給肌瘤營養,肌瘤越大,血管越多越粗;假包膜中的血管呈放射狀,壁缺乏外膜,受壓後易引起迴圈障礙而使肌瘤發生各種退行性變。

肌瘤呈白色,質硬,切面呈漩渦狀結構。

肌瘤顏色與硬度因纖維組織多少而變化,含平滑肌多,色略紅,質較軟,纖維組織多則色較白,質較硬。

    2.鏡檢肌瘤由皺紋狀排列的平滑肌纖維相互交叉組成。

漩渦狀,其間摻有不等量的纖維結締組織。

細胞大小均勻,呈卵圓形或杆狀,核染色較深。

【肌瘤變性】    肌瘤失去其原有典型結構時稱肌瘤變性,常見的變性有:    1.玻璃樣變最多見。

肌瘤部分組織水腫變軟,剖面漩渦狀結構消失,被均勻的透明樣物質取代,色蒼白。

鏡下見病變區域肌細胞消失,為均勻粉紅色無結構區,與無變性區邊界明顯。

    2.囊性變繼發於玻璃樣變,組織壞死、液化形成多個囊腔,其間有結締組織相隔,也可融合成一個大囊腔,囊內含清澈無色液體,也可自然凝固成膠凍狀。

鏡下見囊腔壁由玻璃樣變的肌瘤組織構成,內壁無上皮襯托。

    3.紅色變多見於妊娠期或產褥期,為一種特殊類型的壞死,其發生原因尚不清楚。

肌瘤體積迅速改變,發生血管破裂,出血彌散於組織內。

患者主訴急性腹痛、發熱,檢查肌瘤迅速增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