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口腔癌 | 舌癌

廣義的口腔癌是指眼匡以下,頸部以上範圍內所發生的癌症,如上顎竇,耳下唾液腺、舌下唾液腺皆屬之,儘管它們並不在口腔內;而狹義的口腔癌,則包括口腔內所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網站導覽回首頁高榮首頁小中大語音服務視覺輔助高雄榮民總醫院放射腫瘤部全文檢索關鍵字Search進階搜尋主橫幅樣式設定::::::衛教專欄回首頁衛教專欄淺談口腔癌前言-  根據1993年Parkin等人之研究報告中指出,口腔及咽喉癌居世界最常發生之癌症排名第三位,而在本國衛生署85年公佈,臺灣地區十大常見癌症排名中,口腔癌從過去排名在十以外,大幅進昇為第五名,女性病人僅佔不到10;大部份是舌癌及頰黏膜癌,女性則大多是舌癌。

雖然癌症成因很複雜,且還未完全明瞭,但已知嚼檳榔、吸菸及喝酒易致口腔癌,而國人好檳榔者為數不少,可見此等癌症已慢慢威脅到本國人民的健康。

估計臺灣每年約有1400名口腔癌新病例;而避免與致癌因子接觸及增加蔬菜、水果及維他命,則可減低癌症的發生。

 何謂口腔癌-  癌症是身體內細胞受到不正常刺激,造成功能的改變,進而影響身體健康。

  口腔癌是發生在口腔的一些惡性腫瘤的總稱,大部份屬於鱗狀上皮細胞癌,所謂的黏膜發生變異。

  廣義的口腔癌是指眼匡以下,頸部以上範圍內所發生的癌症,如上顎竇,耳下唾液腺、舌下唾液腺皆屬之,儘管它們並不在口腔內;而狹義的口腔癌,則包括口腔內所可以看到的組織細胞,包括舌、口底、唇、牙齦、口腔頰膜及顎等。

  口腔內90%以上的癌症是長在表皮部份,亦即嘴巴張開可以目視到的部份,所以將這一部份的癌症統稱為口腔癌,因為其一是位置的關係,其二是上皮細胞的型態,與其他器官型態的癌症不同,原因及功能上皆有很大的差別。

正常口腔內的表皮細胞僅為薄薄的幾層細胞,如果是長了口腔ca則會往下長出硬塊,代表細胞數目增加很多,細胞正常與否,在功能上的影響深遠。

 原因-長期慢性刺激所致:    研究顯示,長期慢性刺激是口腔癌發生的主要成因,其中以嚼食檳榔為最主要(約9成口腔癌患者有嚼檳榔的習慣),市售檳榔成品與食用方法雖略有差異,但檳榔子、石灰、荖藤是基本材料。

檳榔子為檳榔樹的果實,含有許多植物鹼,如檳榔素,檳榔鹼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檳榔素,具有促進副交感神經作用,一般劑量下有發汗、興奮及增加唾液之作用,所以食用檳榔後,往往有生津止渴、提神、禦寒等功效。

但檳榔素在人體口腔環境下,會產生內生性硝化作用而形成數種不同的亞硝安,其中3-propionitrile是一種很強的致癌物,一般推測這是檳榔造成口腔癌的主因。

另外荖籐是胡椒科的藤本植物,有些市售檳榔在剖開的檳榔子中夾入荖花,老花即是荖藤的花序,含有大量的黃樟素〈有致癌性〉,或是在成品外裹以葉片〈提神、消腹脹〉,亦可致癌。

而石灰使嚼食檳榔的口腔唾液呈鹼性狀態,釋出自由基,破壞去氧核醣核酸而產生癌細胞,亦可能助長了了口腔癌的形成。

其他如吸煙、喝酒、陽光照射過度(唇癌)不良口腔衛生,尖銳的蛀牙或殘根,製作不良或破損的補綴物(如假牙、套子及長期營養不良﹞等都是造成口腔癌發生的可能原因。

另外最近有報告指出嚼檳榔、吸菸及喝酒三種嗜好皆有者,罹患口腔癌之機率為一般人之123倍之多,可見這些不良嗜好有多麼危險。

基因的變化:  短期刺激的變化會存在細胞的記憶之中,但維持很長的時期不產生癌的變化,可是若細胞內本來的基因有缺陷,不論缺陷是之前受到的影響或是之後產生的影響,會使受改變的細胞很快的變成癌。

易言之,癌細胞是存在體內與正常細胞一樣,但它會像電腦一般將外界給予的刺激一點一點地儲存在記憶之中,等待有一天累積的刺激無法負荷時,搖身一變為癌細胞。

 症狀-口腔癌與癌前病變之關係:  所謂癌前病變本身並非口腔癌,但長期置之不理或刺激源一直存在時,以後有極高可能性發展成口腔癌。

口腔癌的癌前病變包括:口腔各處黏膜之白斑症、紅斑症、黏膜下纖維化〈所謂硬口症〉、疣狀增生及慢性潰瘍等。

許多人都有在頰黏膜內側發生白色潰瘍或水泡的經驗,通常發生在有壓力、睡眠不好或飲食習慣改變〈水果吃得不夠〉之際,一般在二星期之內會痊癒,倘若超過二星期未痊癒,則必須作檢查,這個部位有60%的可能性是上皮性細胞癌。

有些口腔癌會造成外觀鼓出來的改變,從眼框以下到頸部以上的範圍都可能鼓出,唾液腺的口腔癌只會從臉上腫出來,不會往內長,有時只在一、二星期內就迅速成長,不可誤以為只是臉頰發炎而已。

口腔癌的早期症狀:※口腔黏膜顏色發生變化-如變白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