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老人失眠的藥物治療 | 失眠guideline

失眠是成人睡眠疾病中最常見的問題,雖然是無立即生命危險的疾病,但長期下來,會導致許多的身心 ... Clinical Guideline for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淺談老人失眠的藥物治療最前線專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藥劑科賴信叡/許哲維/李佳利緒論失眠是成人睡眠疾病中最常見的問題,雖然是無立即生命危險的疾病,但長期下來,會導致許多的身心問題,例如疲倦、情緒易怒、心悸和頭暈等,進而影響到工作效能和生活品質,Taylor等研究顯示,失眠的人比無失眠的人,有較高的心血管、呼吸、消化道和神經系統等問題,就醫次數也相對增加1。

國健署第七次「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發現65歲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有2.2到2.5項的慢性病2,合併生理機能退化下,常會引發長期的失眠,導致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認知功能和記憶衰退,引發社交和工作困擾,憂鬱與焦慮、身體功能退化、跌倒、意外事故與機構化的風險提升,增加醫療資源的耗費3。

台灣睡眠醫學會2009年調查就發現,慢性失眠和三高疾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存在者嚴重的共病關係,每四個慢性失眠者中,就有一人有三高之一的疾病。

綜上所述,失眠不僅影響個人生活品質,也是整個社會的隱憂4。

失眠的流行病學台灣睡眠醫學會2015年調查發現,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20.2%,意即每五位民眾,就有一人深受失眠之苦5。

同機構2014年的「65歲以上國人睡眠大調查」,發現銀髮族有失眠經驗約50.8%,慢性失眠27%,遠高於19-59歲的族群6。



深入探討藥物治療方面問題,發現失眠者僅有23.5%使用助眠藥物的經驗,超過六成(64.5%)對藥物有負面看法、85.8%擔心藥物成癮、83%擔心藥物對肝腎造成負擔、67.9%人認為用藥會使認知功能失調、57.5%認為隔天會感到昏沉。

以上資料顯示,失眠讓人困擾,但治療藥物卻令人更困擾。

失眠的定義美國睡眠醫學會(AmericanAcademyofSleepMedicine,AASM)對失眠的定義為,儘管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睡眠,仍反覆發生難以入睡、持續或維持睡眠品質,以致影響白天功能,必須伴有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煩躁不安、擔心睡眠、缺乏動機或有證據顯示白天的障礙與睡眠困難有關,並使用國際睡眠疾病第二版(The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SleepDisorders,2ndEdition,ICSD-2)進行分類7。

老年人的生理狀況和治療準則老年人因為其生理結構老化的關係,使得藥物進入體內後的反應和年輕人有許多的不同,透過藥物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和藥物效力學(pharmacodynamics)研究發現,第一點,藥物在腸胃道吸收變慢;第二點,老年人瘦肌質量(leanbodymass)和全身水份(Totalbodywater)降低,脂肪比例相對增加,使得脂溶性藥物容易堆積,可能會讓藥物半衰期(Half-life,t1/2)延長,使得藥效延長,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BZD)即為脂溶性藥品;第三點,老年人肝腎功能降低,藥物的代謝和排除勢必也受到影響。

8,9同時,老年人不但生理退化,通常也有慢性病,用藥上勢必要特別小心,為了幫助臨床醫師和藥師選擇適當的用藥,臨床上發展出幾種準則,有Beer'sCriteria、McLeodCanadianCriteria、STOPP準則、START準則等10,其中Beer'sCriteria最為人所知,故本文將採取Beer'sCriteria來評論安眠藥的用藥安全。

失眠的治療指引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的治療指引,開始治療失眠前,必須先治療或診斷出共病關係(例如憂慮症、慢性疼痛),矯正不適當的藥物和飲食(例如咖啡、酒精、自己購買非處方藥等藥品),諮詢目前使用藥品是否恰當(例如使用較低刺激的抗憂鬱劑或是服藥時間更改),若仍無法改善,則開始進行治療。

下一步,醫師和病患根據主訴和客觀指標(例如睡眠深度、醒來的次數等)去來討論首要和次要目標,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並制定治療計畫表來進行追蹤和修正。

心理、行為矯正和藥物(Benzodiazepine,BZD等)治療長期、短期失眠都有效果,並依據討論的結果,使用單一或合併療法,但無論使用何種療法,應適時成效評估和聆聽病患回應,避免治療失敗。

藥物選擇和治療選擇藥物時,應該先考慮下列幾點原因,(1)症狀呈現(2)治療目標(3)過去用藥史(4)病患表現(5)花費(6)其他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