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大數據/頸椎椎間盤病變脊椎融合術CP值高使用多 | 頸椎人工 椎間盤 使用年限

快訊諾富特染疫水電工足跡擴及蘆洲飲料店待逾3小時14:32北北桃加強防疫措施長照、醫院5月17日前禁探親探病14:30udn生活生活新聞聽新聞test0:00/0:00YourbrowserdoesnotsupportHTML5Audio!😢健保大數據/頸椎椎間盤病變脊椎融合術CP值高使用多2020-08-1520:34聯合報/記者陳婕翎/台北即時報導手術復健關閉人工椎間盤示意圖。

圖╱123RF各式3C產品問世,好不容易站直身軀的人類,又讓頂天立地的脊椎再次彎曲,頸椎椎間盤病變找上門。

症狀輕微者可保守治療,如透過藥物及復健改善;但治療半年未改善或症狀加劇,就需考慮手術。

人工頸椎手術多是透過椎間盤切除術,除去壓迫處,再透過脊椎融合術或人工椎間盤置換術,維持活動。

椎間盤由類似軟骨構成,中央有一髓核,周邊具強韌纖維環。

每一節脊椎骨間都有一椎間盤相連接,椎間盤具有緩衝壓力功用,倘若長期受力,就會使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脊神經,產生疼痛。

一般而言,九成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適度休息三個月後,不適感就會改善。

其餘未如期緩解症狀的患者,醫師多以保守療法,如限制活動、消炎止痛藥物治療及物理治療輔助,僅不到一成患者需手術治療。

秀傳醫院骨科部脊椎科主任胡名賢說,椎間盤切除術切開頸部肌肉,就可以進到椎體正上方,切除椎間盤、剝離組織,放鬆神經。

他進一步解釋,若遇病情輕微者,椎間盤切除術並不會完全將椎間盤切掉,只會切去壓迫處。

但目前臨床上更傾向完全切除椎間盤,避免頸椎椎間盤突出復發,「因為頸椎已經開始退化,剩餘的椎間盤隨時可能又會跑出來,再次壓迫神經。

」切除椎間盤後,原椎體間就變得空空如也。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蔣永孝說,早期尚未研發植入物,醫界都是直接讓椎體自我融合,卻容易發生脊椎狹窄,進而造成骨塌陷。

直至八○至九○年代起,臨床使用脊椎融合術,以脊椎支架撐開脊椎孔,避免再次擠壓神經。

胡名賢表示,目前臨床上人工頸椎手術多是脊椎融合術跟椎間盤切除術同時進行。

這樣的習慣也在健保資料得到印證,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使用脊椎融合術為6419件、椎間盤切除術共6584件,手術件數幾乎一致。

但胡名賢及蔣永孝都提及,脊椎融合術有一缺點,融合節活動度受限,增加鄰近節早期退化風險。

蔣永孝近一步解釋,人體的頸椎由七節脊椎骨所構成,一節不能靈活轉動,就會對其他節產生更大負擔,融合節數越多,鄰近節退化越快。

為維持脊椎活動度,人工椎間盤問世。

蔣永孝說,人工椎間盤置換術可維持患部以往活動度,鄰近節退化慢,人工椎間盤與人工關節一樣有使用年限,全視患者脊椎退化程度,脊椎保養愈好就可使用愈久。

只要術後三個月避免負重,後續生活都不受影響,也可像正常人一樣搬重物、重訓鍛鍊身體。

胡名賢認為,不論脊椎融合術或人工椎間盤置換術,兩者術後效果都很好,有助患者恢復生活品質,擺脫疼痛。

由於前者脊椎支架有健保給付,僅需花費8萬元;後者人工椎間盤需全自費約26萬元,價差超過三倍。

他坦言,目前國內仍以脊椎融合術使用者為多,「因為CP值較高。

」胡名賢強調,雖脊椎融合術具鄰近節早期退化風險,但文獻指出,使用過脊椎融合術的患者僅5%需再手術,其餘九成五患者都可藉由復健等保守治療,維持生活品質。

60歲以上患者,若脊椎關節已嚴重退化,本身活動度不佳,選擇脊椎融合術就已經可以應付生活大小事。

「60歲以下、關節不太差的患者,可考慮人工椎間盤置換術。

」但胡名賢提醒,人工椎間盤不是萬靈丹,不運動、長時間當低頭族等生活壞習慣不改,即便使用人工椎間盤置換術,頸椎、脊椎等其他關節依然會退化,椎間盤突出所帶來的疼痛將再次找上門。

脊椎融合術與人工椎間盤置換術比一比製表/元氣周報頸椎椎間盤病變處理圖/123RF製表/元氣周報患者手術復健健保大數據/患者破20萬低頭催人老頸椎病變年輕化「退化性關節炎」不是老人專利!換人工膝關節,不需荷包大失血腰酸背痛別輕忽,有可能是椎間盤突出8種方式可治療!台中公車門夾頭案女大生發聲明向司機道歉小區域有感地震!花蓮台東最大震度2級今天下午13時07分31秒,在基隆市政府東方222.6公里,台灣東北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6.4地震,地震深度201.9公...2021-05-0313:25騎電輔單車還飛上天南投推5+1條深度旅行遊程國外旅遊因疫緊縮,國旅正夯,而為提高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