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報導】小朋友發燒別大意可能罹患川崎氏症– 中山醫學大學 ...

黃小弟罹患非典型川崎氏症,只出現眼結膜充血、嘴乾和脫屑3種典型症狀,到院時右冠狀動脈嚴重擴大,血液檢查白血球、發炎指數等指標都居高 ...SkiptocontentHome【報導】小朋友發燒別大意可能罹患川崎氏症2018-06-1923:48〔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4歲的黃小弟去年11月反覆發高燒2、3天,以為是一般發燒,後來出現眼睛紅、嘴唇乾、指尖脫皮就醫轉診中山附醫,經多重檢查和治療,發現是罹患名列兒科醫棘手疾病之首的川崎氏症,也是兒童後天性心臟病主因,嚴重會致命。

黃小弟罹患頑固型川崎氏症痊癒,家長與醫師郭業文呼籲不要輕忽發燒和身體症狀。

(記者蔡淑媛攝)川崎氏症狀出現結膜炎、紅腳掌、草莓舌及脫皮等。

(記者蔡淑媛翻攝)黃小弟(左)與林小弟罹患川崎氏症,經醫師郭業文治療後痊癒。

(記者蔡淑媛攝)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心臟科主任郭業文指出,川崎氏症狀為發高燒(39到40度)超過5天,再符合5項典型症狀:雙眼結膜充血、頸部淋巴結腫大、草莓舌及嘴巴乾裂、四肢和軀幹出現皮疹、手腳紅腫或皮膚脫屑,其中4種。

但現在非典型川崎氏症愈來愈多,只出現其中2、3種症狀,診斷不易,常被誤認為其他感染,而且7天是黃金治療期,提醒家長注意。

黃小弟罹患非典型川崎氏症,只出現眼結膜充血、嘴乾和脫屑3種典型症狀,到院時右冠狀動脈嚴重擴大,血液檢查白血球、發炎指數等指標都居高不下,立刻給予高劑量免疫球蛋白和阿斯匹靈,增加抗體和消炎,仍反覆高燒,再施打第2劑免疫球蛋白才痊癒。

黃小弟昨天現身感謝醫師,活潑好動,爸爸提醒其他家長,小朋友發燒真的不能大意,必須就醫和注意症狀,幸好趕在黃金期治療,未留下後遺症。

另名3歲的林小弟則是典型症狀,原本以為扁桃腺發炎,還好也及時確診治療。

郭業文說,川崎氏症是全身血管發炎疾病,原因不明,有研究顯示病童大多有過敏體質,可能是感染引起免疫反應,好發5歲以下,台灣5歲以下幼童每10萬人就有17到25人,尤其容易侵犯心臟的冠狀動脈,不及時治療有25%會引起冠狀動脈瘤,1%到2%會死亡,另外也會合併出現心肌炎、心收縮功能下降等現象,病癒後必須追蹤到青春期。

郭業文也提醒,根據日本研究發現許多川崎症病患在20、30歲可能有心肌缺氧甚至心肌梗塞現象,建議避免過度肥胖及注意飲食。

相關新聞報導:自由時報、兩岸時報、台灣地方新聞網、民生好報、東森新聞雲、焦點時報ChungShanMedicalUniversityHospital文章導覽【報導】抗老、防呆、保健康天天自己來健康長照最可靠【活動】肝動人生病友會RelatedPosts【新聞】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廖尹鐸醫師說明「思覺失調症」採用長效抗精神病藥物針劑效果好2019年07月22日2019年07月22日ChungShanMedicalUniversityHospital【報導】感冒後沒調理好,小心留下久咳不止的後遺症!2017年03月15日2017年05月04日ChungShanMedicalUniversityHospital【報導】一喝水進食就狂吐竟是胃翻轉180度穿過橫膈膜2018年10月24日2018年10月24日ChungShanMedicalUniversityHospital分類感謝與讚美新聞報導最新公告最新消息癌症整合特別門診研究焦點門診時刻表一月2021一二三四五六日«十二月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



2. 川崎病

關於川崎病之圖片介紹. 川崎病口唇變化 卡介苗疤痕脫皮結痂. 肛門周圍脫皮 指尖脫皮. photo9.jpg (13362 bytes). 草莓舌 結膜充血. 腳底紅斑 冠狀動脈瘤(超音波). 首頁>>兒童心臟科>>衛教資訊【川崎病】馬偕紀念醫院小兒心臟科陳銘仁3.8.2016關於川崎病之圖片介紹川崎病口唇變化                               卡介苗疤痕脫皮結痂       肛門周圍脫皮                                  指尖脫皮     草莓舌                                          結膜充血     腳底紅斑                                        冠狀動脈瘤(超音波)     右冠狀動脈瘤(正面)                           右冠狀動脈瘤(側面)                 過去一般人以為只有中老年才會罹患的冠狀動脈疾病在最近一、二十年來也開始出現在青少年,甚至嬰幼兒。

由於經濟富裕,飲食的西化和精緻餐點的盛行,青少年肥胖的比率日增,年輕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病例也越來越多了。

另一種近二、三十年來為小兒醫學界所熟知的嬰幼兒疾病---川崎病---所引起的冠狀動脈併發症也已占居小兒後天性心臟病排行榜的首位。

以下我們將介紹此一困擾著許多家有幼兒的父母的疾病。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乃日本小兒科教授川崎富作於1961年首度發現並提出報告。

自此,世界各國陸續都有病例提出,至今病例數已不下數萬,而以日本最多。

六、七零年代,川崎教授及其他學者剛提出此病時因其病變多出現在皮膚及結膜、口腔等部位,且常有頸部淋巴腺腫大情形,故稱之為黏膜皮膚淋巴腺症候群(MucocutaneousLymphNodeSyndrome),之後漸漸有人稱為川崎症候群(KawasakiSyndrome),近幾年的文獻大多數醫師都直呼此病為川崎病。

川崎病好發於五歲以下的幼童,其發生率在臺灣每年每十萬名五歲以下的兒童人口中約有17至25例。

發生季節不一定,但四到六月最多。

病因目前仍未明,可能是一種和感染及免疫有關的疾病。

因此,嚴格說來川崎病應該是一個症候群(幾種症狀組合而成),因為其診斷主要是依據病人的臨床症狀。

川崎病的診斷要件包括:1.持續發高燒(39-40°C)超過五天,嚴重者並可延長二至三週。

2.手腳之紅斑、浮腫或皮膚脫屑,特別是指尖周圍。

3.不同型態的皮疹,廣泛分佈於四肢和軀幹。

4.兩眼結膜充血,但無分泌物。

5.口腔黏膜變化,如草莓舌或嘴唇紅裂甚至出血。

6.急性非化膿性頸部淋巴結腫大,單側或雙側,直徑至少1.5公分。

至少符合其中五項才可診斷為川崎症。

除了指端及肛門周圍的皮膚脫屑在發燒開始後十至二十天才出現,其餘皆在急性期出現。

另外常規血液檢查偶有貧血、白血球增多及血小板增多現象,而發炎指數(ESR、CRP)亦多會昇高。

川崎病的合併症為:1.侵犯心臟血管系統---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約15-20%之川崎病患者會引起冠狀動脈瘤。

其中4.7%為巨大冠狀動脈瘤,它們幾乎不會消失,且日後較易引起血栓、鈣化、動脈狹窄和心肌梗塞;約有1-2%病患因而死亡,但幾乎都在病發後一個星期內發生。

至於較常見的中、小型冠狀動脈瘤,80%會在五年內消失。

另外也會引起心肌炎和心外膜炎。

因此心臟超音波為不可或缺的檢查。

2.約40%病患有關節痛而其中30%病患有急性關節炎,常出現在疾病發作後兩星期內。

3.膽囊水腫之發生率約5-13.7%,也多在疾病發作後兩星期內出現。

4.腸道假性阻塞。

5.無菌性腦膜炎。

在治療方面:急性期給予高劑量之阿斯匹靈和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

恢復期給予低劑量之阿斯匹靈,若無冠狀動脈異常則持續治療六到八週,若有冠狀動脈異常則需長期治療。

使用免疫球蛋白可將冠狀動脈瘤之發生率由15-20%降至5%,並將巨大冠狀動脈瘤之發生率由4.7%降至1.2%,且越早使用效果越好。

長期追蹤治療可依據其冠狀動脈變化而有不同之建議:1.若患者無合併冠狀動脈異常或其冠狀動脈異常已消失,無需長期服用



3. 川崎症的小兒心臟科醫師觀點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稱為黏膜皮膚淋巴腺症候群(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常發生在年紀較小的兒童,除了發燒持續4、5天以上讓 ... :::無障礙網頁說明台大醫院:::      :::最新消息特別企劃專題報導保健園地台大花絮兒童專欄前期內容   :::兒童專欄川崎症的小兒心臟科醫師觀點淺談嬰幼兒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     前期兒童專欄            :::川崎症的小兒心臟科醫師觀點內容下載: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又稱為黏膜皮膚淋巴腺症候群(MucocutaneousLymphNodeSyndrome),常發生在年紀較小的兒童,除了發燒持續4、5天以上讓家長擔心外,它還有以下特徵:兩側非化膿性結膜炎、口腔黏膜發紅、四肢肢端皮膚脫皮、紅疹及頸部淋巴結。

這些表現於外的症狀,並不是這個疾病最可怕的部分,反而是後續外表看不見的冠狀動脈變化(如圖一A和B),才是小兒科醫師所最放心不下的。

一般相信川崎病是一種原因還不太清楚的血管炎,是某些病原體感染後在特定體質的宿主身上所產生的過度免疫反應。

(A)(B)圖一川崎病人的冠狀動脈瘤(白色圓圈部份),正常人的冠狀動脈管壁應該比較平滑而無隆起。

(A)為心臟電腦斷層檢查(B)為心臟超音波檢查臺大醫院自1976年,確立了本土第一例的川崎病之後,截至目前為止已經診治過1200例以上的病例,其中有4例死亡,都發生在2001年以前,近幾年由於診斷時間的提早和適當的藥物給予,已經很少聽聞不幸的個案,目前仍有許多的個案在追蹤。

川崎病之所以愈來愈受到重視,有下列幾個原因:隨著公共衛生的進步,川崎病已取代以往的風溼熱及風溼性心臟病成為兒童後天性心臟病的頭號要犯。

川崎病的血管炎,特別喜歡攻擊中型血管,尤其是冠狀動脈,由於冠狀動脈是心臟收縮時能量和氧氣供應的重要通道,若未得到適時而正確的治療,會有像老人家的心肌梗塞甚至猝死的風險。

此病在臺灣的發生率高居世界第三,僅次於日本與韓國,根據健保署的資料,每一年在臺灣新增的病例約有800人左右,雖然沒有感冒那麼常見,但也不算太少。

川崎病在臺灣主要是影響5歲以下的兒童,占了全部川崎病人的90%以上,尤其是1歲左右的嬰幼兒,好發季節以4-6月居多,男孩比女孩多一些,一個家庭裡若有一個孩子得了川崎病,他(她)的兄弟姐妹未來發作川崎病的概率是同年齡孩子風險的10-20倍;也常有父母問到此病會復發嗎?答案是會的;約有1-3%的孩子會有再發作一次川崎病的機會。

在臺灣,我們不斷地告誡我們年輕的醫師,如果孩子發燒超過5天,一定要評估是否有川崎病發生的可能,以免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時間。

鑑別診斷其中尤以腺病毒和猩紅熱較須留意。

一般而言,腺病毒感染所造成的結膜炎多半帶著很多的分泌物,與川崎病在眼白處呈現一抹粉紅的bulboconjunctivitis很不相同,另外一個很難鑑別的是猩紅熱,此病對抗生素反應良好,常在1-2天內退燒,另外猩紅熱患者的眼部表現也較不明顯,或許對臨床判斷有所幫忙。

治療方式針對川崎病,日本川崎病學會建議的治療方式是在黃金治療期內使用阿斯匹靈(30-50mg/kg/day)及免疫球蛋白(2g/kg),用以抗發炎與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所謂的黃金治療時間是指從發燒的第一天起始的10天內),便可使85-90%病人退燒;萬一沒有順利退燒的話,再追加第二輪免疫球蛋白治療,少部分病人甚至還要加上少許類固醇才能奏效,而退燒後改以低劑量阿斯匹靈(3-5mg/kg/day)長期使用,持續到血小板及紅血球沉降速率回復正常,若在二個月內確定冠狀動脈正常,則考慮停藥。

若冠狀動脈動脈瘤一直存在,則需持續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如此一來大大地減少了亞急性期冠狀動脈病變的持續(文獻上1:從20%降到5-10%;臺灣目前為7.3%),但這些冠狀動脈病變沒有改善的7.3%病人卻已經躍升為臺灣兒童後天性心臟疾病最主要的原因。

根據血管壁形態學及血管功能研究證明:一旦川崎氏症發作後,動脈的損害及重塑(remodeling)會持續好幾年,在部分病童甚至會有早發性的動脈硬化。

以下,我們將分別說明小兒心臟科醫師如何判斷冠狀動脈是否受影響及目前美國心臟學會於2004年所建議的治療追蹤準則。

一、冠狀動脈是否受影響在這之前,我們判定川崎病的孩子是否有冠狀動脈擴張,都是用日本川崎學會的建議:5歲以上的孩子用4mm作標準,5歲以下用3mm作標準,然而大家心裡都有很多問號。

①4歲11



4. 川崎氏病

川崎氏病(英語:Kawasaki disease),又稱為川崎病或黏膜皮膚淋巴腺綜合症(英語: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是一種全身血管發炎的疾病。

川崎氏病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此條目介紹的是川崎氏病。

關於2020新發現、可能和COVID-19有關的類似疾病,請見「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

川崎氏病症狀草莓舌[*],淋巴結腫大,發熱,腹瀉,炎症類型lymphadenitis[*],免疫系統疾病[*],predominantlymedium-vesselvasculitis[*]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免疫學、兒科醫生ICD-10M30.3ICD-9-CM446.1OMIM300530DiseasesDB7121MedlinePlus000989eMedicineped/1236PatientUK(英語:PatientUK)川崎氏病MeSHD009080Orphanet2331[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川崎氏病(英語:Kawasakidisease),又稱為川崎病或黏膜皮膚淋巴腺綜合症(英語:mucocutaneouslymphnodesyndrome),是一種全身血管發炎的疾病[1]。

最常見的症狀為無法用常規藥物治療的發燒五天以上、頸部淋巴結腫大、紅眼、生殖器部位、嘴唇、手掌或腳底長出皮疹[1],其他症狀則有喉嚨痛和腹瀉[1]。

症狀出現後三週內,手腳皮膚可能會剝落[1],之後就會康復了[1]。

但可能在1-2年後,有些兒童的心臟會形成冠狀動脈瘤(英語:Coronaryarteryaneurysm)[1]。

病因目前尚不明朗[1],可能是感染引發了遺傳易感者的自體免疫反應[1]。

川崎氏病不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染[1]。

診斷通常是基於體徵和症狀判定[1],其他測試如心臟超音波檢查和血液檢查或許也能做為診斷輔助[1]。

類似症狀的疾病則有猩紅熱和青少年類風濕性關節炎[1]。

通常早期治療為高劑量的阿司匹靈和免疫球蛋白[1],患者接受治療後,約在24小時內退燒並完全康復[1]。

如果進犯冠狀動脈,有些病例會需要持續接受治療或手術[1]。

如果不接受治療,冠狀動脈問題的發生率高達25%,死亡率約為1%[2][3]。

若患者接受治療,死亡風險為0.17%[3]。

川崎氏症並不常見[1],每10萬名5歲以下人口中,僅會出現8至67位患者;但在日本,每10萬人中就有124位患者[4]。

患者幾乎都在五歲以內[1];男孩較女孩容易罹患此症[1]。

1967年,日本小兒科醫師川崎富作率先提報此病,故依此命名為川崎氏病[4][5]。

目錄1流行病學2臨床症狀3病因4治療5參考資料6外部連結流行病學[編輯]此病好發於五歲以下兒童,以6個月至一歲的嬰兒比例最高,男性患病機率多於女性,比例約1.3~1.5:1播放媒體視頻字幕臨床症狀[編輯]發燒超過五天。

雙眼眼白充血,但無分泌物。

口腔黏膜,嘴唇鮮紅乾裂出血,舌頭表面有草莓舌變化。

手掌及足部紅腫。

非化膿性單側頸部淋巴腺腫大。

身體軀幹出現多型性紅斑。

卡介苗接種處紅腫。

頭部會微歪病因[編輯]川崎氏病的病因依舊未明,但許多科學家懷疑這可能是一種特殊的病毒感染導致。

目前傾向於把它當成是一種與免疫系統有關的疾病。

治療[編輯]因為病因未明,所以此病沒有針對病原的特殊療法。

急性期常合併使用靜脈注射高劑量免疫球蛋白與高劑量阿司匹林(Aspirin)(60-100mg/kg/day),退燒後改使用低劑量的阿司匹林(3-5mg/kg/day)。

如已併發冠狀動脈瘤形成的病患,則需要繼續長期追蹤治療。

參考資料[編輯]^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KawasakiDisease.PubMedHealth.NHLBIHealthTopics.11June2014[26August2016].(原始內容存檔於11September2017)(英語). ^KimDS.Kawasakidisease.Yon



5. 川崎病

幾年後相關心臟併發症,如冠狀動脈瘤(血管的巨大擴張)也被報導。

川崎病是一種急性系統性血管炎,意味著全身中等動脈血管壁可以受影響出現發炎反應以至於 ...兒童風濕性疾病相關資訊主頁Taiwan疾病資訊兒童醫院/小兒科專科病友組織主頁Taiwan疾病資訊兒童醫院/小兒科專科病友組織川崎病 第?版本diagnosistreatmentcausesKawasakiDisease川崎病本病是1967年首次被日本兒科醫生TomisakuKawasaki所描述(這一疾病也以他命名)。

他總結出一組以發熱、紅疹、結膜炎(紅眼)、咽峽炎(咽喉部和口腔粘膜充血)、手足腫脹以及頸部淋巴結腫大為主要表現的疾病,並稱之為皮膚粘膜淋巴結症候群。

幾年後相關心臟併發症,如冠狀動脈瘤(血管的巨大擴張)也被報導。

川崎病是一種急性系統性血管炎,意味著全身中等動脈血管壁可以受影響出現發炎反應以至於動脈管壁的擴張(動脈瘤),首先影響的是冠狀動脈。

但是多數孩子只會表現出急性症狀而沒有心臟的併發症。

1evidence-basedconsensusopinion2016PRINTOPReS1.什麼是川崎病1.1什麼是川崎病?1.2它常見嗎?1.3本病的病因是什麼?1.4川崎病遺傳嗎?我的孩子為什麼會患有此病?它傳染嗎?如何做才能預防本病?1.5川崎病的主要症狀有哪些?1.6每個孩子的表現一樣嗎?1.7兒童發病與成人有什麼不同嗎?2.診斷和治療2.1如何診斷?2.2本病會持續多長時間?2.3重要的實驗室檢查有哪些?2.4川崎病能被治癒嗎?2.5有哪些治療?2.6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對所有病童都有作用嗎?2.7藥物治療的副作用有哪些?2.8經過免疫球蛋白和大劑量阿司匹林治療後還需那些治療?療程多久?2.9由於我的信仰不允许我使用血製品或血液相關製品,是否有其他非傳統/補充替代治疗方案?2.10有誰參與小孩的治療?2.11本病長期預後如何?3.日常生活3.1本病如何影響孩子和家庭的生活3.2關於上學問題?3.3體育活動如何?3.4關於飲食?3.5病童可以接種疫苗吗?1.什麼是川崎病1.1什麼是川崎病?本病是1967年首次被日本兒科醫生TomisakuKawasaki所描述(這一疾病也以他命名)。

他總結出一組以發熱、紅疹、結膜炎(紅眼)、咽峽炎(咽喉部和口腔粘膜充血)、手足腫脹以及頸部淋巴結腫大為主要表現的疾病,並稱之為皮膚粘膜淋巴結症候群。

幾年後相關心臟併發症,如冠狀動脈瘤(血管的巨大擴張)也被報導。

川崎病是一種急性系統性血管炎,意味著全身中等動脈血管壁可以受影響出現發炎反應以至於動脈管壁的擴張(動脈瘤),首先影響的是冠狀動脈。

但是多數孩子只會表現出急性症狀而沒有心臟的併發症。

1.2它常見嗎?川崎病是一種少見的疾病,但是它和過敏性紫斑同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血管發炎性疾病。

全世界都對川崎病有過報導,雖然日本對於本病的報導更多一些。

這種疾病僅發病于幼齡兒童。

大約85%的患川崎病的兒童年齡小於5歲,發病的年齡高峰在18-24個月;該病在小於3個月和大於5歲的兒童中都不常見,但是如若病童在這個年齡階段發病,那麼其患冠脈動脈瘤的風險會增加。

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患本病。

雖然川崎病可在一年四季被診斷,但是本病有季節聚集性,冬末和春天的病例數會升高。

1.3本病的病因是什麼?川崎病的病因不明,其誘因可能與感染相關。

在某些免疫過度反應或失常的個體中,感染原(特定的病毒或細菌)可能會引起發炎反應,導致血管壁的發炎和損害。

1.4川崎病遺傳嗎?我的孩子為什麼會患有此病?它傳染嗎?如何做才能預防本病?川崎病不是一種遺傳病,儘管它可能與基因相關。

家族中一個以上成員患有本病的案例十分罕見。

川崎病也沒有傳染性,它不會從一個孩子身上傳染到另一個孩子身上。

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有效的預防措施。

雖然少見,但川崎病可以在同一個孩子身上發生兩次。

1.5川崎病的主要症狀有哪些?本病開始表現為難以解釋的高燒。

病童通常容易躁動。

高燒的同時或之後會有結膜感染(雙眼發紅),沒有膿性或其它分泌物。

病童可表現多種皮膚改變如麻疹、猩紅熱疹、蕁麻疹、丘疹等。

這些皮疹主要分佈在軀幹和四肢,尿布區也是好發部位,導致皮膚發紅和脫皮。

口腔改變表現為口唇鮮紅,皸裂,舌頭充血常稱為"草莓舌",和咽充血。


6. 小兒發燒5天以上,要小心川崎症!

猩紅熱: 和川崎病一樣可能出現發燒、喉嚨紅、草莓舌頸部淋巴腺腫大手腳脫皮卡介苗接種部位發紅,以及肛門周圍脫皮但它的疹子和川崎症較不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回首頁 | 網站導覽 | 網路掛號 | 聯絡我們 | 相關連結 | Registered | English | 院長信箱衛生福利部臺東醫院Togglenavigation關於本院醫院介紹各科介紹各界肯定院長的話醫療服務醫療團隊醫師陣容訊息專區最新消息新聞稿醫院專欄活動相簿病床利用統計分類檢索政府公開資訊H1N1學術活動課程訊息學術活動講義下載線上服務網路掛號線上諮詢線上申訴徵才招標線上徵才招標公告志工招募民調專區熱門議題投票滿意度調查防疫專區相關連結門診時間表就醫指南服務專區服務專線服務白皮書相關法令申訴流程資料下載衛教資訊影音專區感謝函專區常見Q&A字級小中大小兒科衛教資訊小兒科:::Togglenavigation醫師陣容最新消息本科介紹資料下載衛教資訊門診時間表檢查項目線上諮詢服務項目:::捷徑位置 : 首頁衛教資訊衛教資訊內容標  題小兒發燒5天以上,要小心川崎症!張貼日期2017-05-04張貼單位小兒科內  容小朋友如果發燒不退,而且長達5天以上,就要考慮是否罹患了川崎症。

川崎症很容易和猩紅熱混淆,因為臨床上有許多相似的症狀。

這兩種病如果即時治療大部分會完全康復,但若拖了一到兩天,結果就可能不同,有時候甚至會產生永久的後遺症。

雖然它們都會引起發燒和紅疹,但還是有不同之處可以鑑別,所需的治療也完全不同。

#為何發病@川崎病:原因不明,目前傾向認為和免疫系統出問題相關,不具有傳染性。

@猩紅熱:感染A群鏈球菌引起。

#哪些年齡層容易發病?@川崎病:好發於5歲以下小孩,以6個月至1歲的嬰兒比例最高。

@猩紅熱:多在3到5歲以上小孩,好發年齡為3到10歲。

#疾病有哪些表現@川崎病:診斷條件需要持續高燒超過五天,並包括以下5種症狀的其中4種以上。

(1)雙眼眼白充血,但無分泌物。

(2)口腔黏膜,嘴唇鮮紅乾裂出血,舌頭表面有草莓舌變化,喉嚨紅。

(3)非化膿性單側頸部淋巴腺腫大。

(4)身體軀幹出現多型性紅斑,包括肛門周圍的發紅與落屑卡介苗注射部位周圍的發紅。

(肛門及卡介苗注射處的變化,大都很早出現)(5)手掌與腳掌發紅腫脹由手指與腳趾尖端開始的脫皮。

若只有高燒及2到3種的相關症狀,但超音波已發現冠狀動脈病變,可診斷為非典型川崎病。

@猩紅熱:和川崎病一樣可能出現發燒、喉嚨紅、草莓舌頸部淋巴腺腫大手腳脫皮卡介苗接種部位發紅,以及肛門周圍脫皮但它的疹子和川崎症較不相同。

猩紅熱是由A群鏈球菌引起,一般來說,家裡或學校同學中,也可能有人感染。

相反地,川崎症不會有這樣的現象,通常只有單一案例。

此外,猩紅熱可能在扁桃腺出現滲出液,但川崎症幾乎不會有。

#兩者疹子有所不同@川崎病:疹子變化多端,沒有固定的分佈與形狀,可以是紅斑、丘疹、大片的潮紅、或像是蕁麻疹般地鼓起,但是不會有水泡。

@猩紅熱:身體會出現紅色的丘疹,主要位於軀幹、頸部、四肢、及身體皺摺處疹子為細小的紅斑,可以變成大片的潮紅,有如被太陽曬傷一樣。

疹子摸起來粗粗的,像是砂紙一樣。

前額與臉頰潮紅,口周圍看起來較蒼白腋窩、肘窩、膝窩及腹股溝等處常會出現較紅的線條。

#怎麼治療@川崎病:使用免疫球蛋白及阿斯匹靈治療及時給予免疫球蛋白可降低冠狀動脈病變的發生,使用阿斯匹靈則是為預防血栓產生,若已產生冠狀動脈瘤,則須吃阿斯匹靈直到完全恢復。

@猩紅熱:使用口服抗生素10天。

使用適當抗生素後,48小時內就會退燒。

#有哪些併發症@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心肌發炎,以及心包膜積水。

@猩紅熱:中耳炎、頸部淋巴腺炎鼻竇炎風溼熱、風溼性心臟病,以及腎絲球腎炎。

#會完全治好嗎@川崎病:及時給予免疫球蛋白可以降低冠狀動脈病變發生的機率,如果已發生冠狀動脈瘤,則需要長期追蹤治療。

如果冠狀動脈僅輕微擴張,或只是小的冠狀動脈瘤,90%以上1到2年內都會完全恢復;但若為大的冠狀動脈瘤,則幾乎不會恢復,甚至會形成冠狀動脈狹窄。

極少數個案會復發。

@猩紅熱:經完整且即時的抗生素治療大部分都會好,目前已不算是可怕的疾病。

但若治療不徹底,有可能產生風溼性心臟病及腎絲球腎炎,必須特別留



7. 小兒科-川崎病-高點醫護網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MCLS),是一種急性、自限性的全身血管炎,主要累及嬰兒 ...小兒科-川崎病-高點醫護網歷屆考題高分詳解免費考前重點下載歷屆考題線上測驗考取學員心得分享小龍醫師館線上試聽課程全省服務據點看更多熱門資訊後西醫後中醫後獸醫私醫聯招/轉學考護理二技/醫研所護理師醫師國考醫檢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放射師食品技師國外醫師學歷甄試美國護理師公職護理師公職醫檢師衛生技術衛生行政篇名小兒科-川崎病重要考點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mucocutaneouslymphnodesyndrome,MCLS),是一種急性、自限性的全身血管炎,主要累及嬰兒和幼童,是兒童後天心臟病的最常見疾病。

第3屆國際KD會議有訂出診斷標準,其中發熱持續5天以上是必要項目。

目前尚無特異療法。

說明病因  KD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瞭,急性期存在明顯免疫障礙,早期應用大劑量γ球蛋白(IVIG)治療有效,其發病可能與infection有關,但尚未被證實。

已經證實的是本病急性期存在以免疫活化細胞(immunologicallyactivatedcell)啟動為主要改變。

近年來有關細菌,如staphylococci或streptococcus的毒素介導學說、感染免疫介導學說等均有報導,但更趨向於感染、遺傳易感及細菌超抗原介導學說。

診斷KD缺乏特異性的臨床表現和特徵性的實驗室檢查指標,其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並需排除其他疾病可能性。

第3屆國際KD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發熱持續5天以上,加上以下5項主要體徵中的4項即可診斷:(1)肢體末端變化:在急性期有手足硬性水腫,掌面及指(趾)端有紅斑;在恢復期甲床皮膚移行處有膜樣脫皮(2)皮疹(rash),多型性紅斑,軀幹部多(3)雙眼瞼結膜充血(conjunctivalcongestion)(4)口腔黏膜:口唇潮紅,myricatongue,口、咽部粘膜彌散充血(5)非化膿性頸淋巴結大,直徑>1.5cm疾病不能被其他已知疾病所解釋。

上述標準強調發熱是必備條件,需排除其他疾病如viralinfection、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暴發、猩紅熱scarletfever)、葡萄球菌感染(中毒性休克症候群toxicshocksyndrome)和YersiniaInfections(約10%病例臨床表現符合KD診斷)之後方可診斷。

冠狀動脈瘤(CoronaryAneurysm)血管擴張性改變也可見於YersiniaInfections和慢性活動性EBviralinfection臨床表現  在KD的診斷中,主要臨床表現有:一、結膜充血:  雙側眼球結膜(典型部位在虹膜周圍的無血管區)非滲出性或非化膿性充血,無疼痛和畏光,無水腫或角膜潰瘍。

在裂隙燈下可觀察到輕度急性虹膜睫狀體炎(AcuteIridocyclitis)或前葡萄膜炎(AnteriorUveitis)。

二、口唇和口腔改變:  口唇潮紅,MyricaTongue,口及咽部粘膜彌散充血,不伴咽扁桃體的滲出性改變及口腔潰瘍。

三、皮疹:  以斑丘疹(Maculopapule)最多見,也可見到多形性紅斑,但無皰狀皮疹,會陰部明顯,在急性期可出現會陰部脫皮。

四、急性期可見手掌和足底的硬性水腫、紅斑,伴疼痛:在手掌與腕關節或足底與踝關節之間可見明顯分界線。

從指甲或趾甲開始的脫皮,多發生於起病2~3週後,脫皮可擴展到整個手掌或足底,呈手套或襪套樣。

五、頸淋巴結腫大:  多為單側,無痛性,其直徑>1.5cm,不伴紅腫及波動感。

對於疑似KD患者必須儘早進行心臟超音波檢查。

超音波對冠狀動脈擴張診斷標準:<5歲冠狀動脈內徑>3.0mm>5歲以上冠狀動脈內徑>4.0mm冠狀動脈某一節段內徑>相鄰節段的內徑的1.5倍(1)輕度擴張:內徑<4.0mm(2)中度擴張:內徑>4.0~7.0mm(3)重度擴張:內徑>8.0mm(即巨大動脈瘤)(4)第1節內徑與相鄰節段內徑(AO)比值>0.3,超過8.0mm的巨大動脈瘤很少可以消退2年內約有1/4發生心肌梗死,約1/2發生狹窄或閉塞,是兒童時期缺血性心臟病的主要原因。

局限性:KD早期(3~5天)超音波可不出現改變,2~3週檢出率最高,因而失去了IVIG治療的最佳時機KD僅有l/3患兒有冠狀動脈病變由於儀器及操作人員的熟練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