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 | 川崎病

關於川崎病之圖片介紹. 川崎病口唇變化 卡介苗疤痕脫皮結痂. 肛門周圍脫皮 指尖脫皮. photo9.jpg (13362 bytes). 草莓舌 結膜充血. 腳底紅斑 冠狀動脈瘤(超音波). 首頁>>兒童心臟科>>衛教資訊【川崎病】馬偕紀念醫院小兒心臟科陳銘仁3.8.2016關於川崎病之圖片介紹川崎病口唇變化                               卡介苗疤痕脫皮結痂       肛門周圍脫皮                                  指尖脫皮     草莓舌                                          結膜充血     腳底紅斑                                        冠狀動脈瘤(超音波)     右冠狀動脈瘤(正面)                           右冠狀動脈瘤(側面)                 過去一般人以為只有中老年才會罹患的冠狀動脈疾病在最近一、二十年來也開始出現在青少年,甚至嬰幼兒。

由於經濟富裕,飲食的西化和精緻餐點的盛行,青少年肥胖的比率日增,年輕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病例也越來越多了。

另一種近二、三十年來為小兒醫學界所熟知的嬰幼兒疾病---川崎病---所引起的冠狀動脈併發症也已占居小兒後天性心臟病排行榜的首位。

以下我們將介紹此一困擾著許多家有幼兒的父母的疾病。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乃日本小兒科教授川崎富作於1961年首度發現並提出報告。

自此,世界各國陸續都有病例提出,至今病例數已不下數萬,而以日本最多。

六、七零年代,川崎教授及其他學者剛提出此病時因其病變多出現在皮膚及結膜、口腔等部位,且常有頸部淋巴腺腫大情形,故稱之為黏膜皮膚淋巴腺症候群(MucocutaneousLymphNodeSyndrome),之後漸漸有人稱為川崎症候群(KawasakiSyndrome),近幾年的文獻大多數醫師都直呼此病為川崎病。

川崎病好發於五歲以下的幼童,其發生率在臺灣每年每十萬名五歲以下的兒童人口中約有17至25例。

發生季節不一定,但四到六月最多。

病因目前仍未明,可能是一種和感染及免疫有關的疾病。

因此,嚴格說來川崎病應該是一個症候群(幾種症狀組合而成),因為其診斷主要是依據病人的臨床症狀。

川崎病的診斷要件包括:1.持續發高燒(39-40°C)超過五天,嚴重者並可延長二至三週。

2.手腳之紅斑、浮腫或皮膚脫屑,特別是指尖周圍。

3.不同型態的皮疹,廣泛分佈於四肢和軀幹。

4.兩眼結膜充血,但無分泌物。

5.口腔黏膜變化,如草莓舌或嘴唇紅裂甚至出血。

6.急性非化膿性頸部淋巴結腫大,單側或雙側,直徑至少1.5公分。

至少符合其中五項才可診斷為川崎症。

除了指端及肛門周圍的皮膚脫屑在發燒開始後十至二十天才出現,其餘皆在急性期出現。

另外常規血液檢查偶有貧血、白血球增多及血小板增多現象,而發炎指數(ESR、CRP)亦多會昇高。

川崎病的合併症為:1.侵犯心臟血管系統---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約15-20%之川崎病患者會引起冠狀動脈瘤。

其中4.7%為巨大冠狀動脈瘤,它們幾乎不會消失,且日後較易引起血栓、鈣化、動脈狹窄和心肌梗塞;約有1-2%病患因而死亡,但幾乎都在病發後一個星期內發生。

至於較常見的中、小型冠狀動脈瘤,80%會在五年內消失。

另外也會引起心肌炎和心外膜炎。

因此心臟超音波為不可或缺的檢查。

2.約40%病患有關節痛而其中30%病患有急性關節炎,常出現在疾病發作後兩星期內。

3.膽囊水腫之發生率約5-13.7%,也多在疾病發作後兩星期內出現。

4.腸道假性阻塞。

5.無菌性腦膜炎。

在治療方面:急性期給予高劑量之阿斯匹靈和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

恢復期給予低劑量之阿斯匹靈,若無冠狀動脈異常則持續治療六到八週,若有冠狀動脈異常則需長期治療。

使用免疫球蛋白可將冠狀動脈瘤之發生率由15-20%降至5%,並將巨大冠狀動脈瘤之發生率由4.7%降至1.2%,且越早使用效果越好。

長期追蹤治療可依據其冠狀動脈變化而有不同之建議:1.若患者無合併冠狀動脈異常或其冠狀動脈異常已消失,無需長期服用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