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肝炎治療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新生兒肝炎的症狀和治療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neonatal hepatitis syndrome)為起病於新生兒期的一組臨床癥候群,主要表現為持續的黃疸、血清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增高,阻塞性黃疸、肝臟腫 ...小A醫學百科按字母按身體部位按科室首頁按字母按身體部位按科室新生兒肝炎导航介紹原因症狀飲食護理治療檢查鑑別並發症新生兒肝炎介紹原因症狀飲食護理治療檢查鑑別並發症新生兒肝炎介紹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neonatalhepatitissyndrome)為起病於新生兒期的一組臨床癥候群,主要表現為持續的黃疸、血清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增高,阻塞性黃疸、肝臟腫大及肝功能損害,由於病因較多,對每一病例的確切原因難以確定,故常稱為新生兒肝炎綜合征。

其主要病理改變為非特異性多核巨細胞形成。

  新生兒肝炎最主要的病因是病毒感染。

除乙型肝炎病毒之外,其他多種病毒均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而使肝臟受累,同時也影響其他臟器的功能。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還可由多種細菌感染而致病。

此外,一部分先天性代謝缺陷疾病的肝臟病變、肝內外的膽道閉鎖及膽汁粘稠綜合癥所致的肝臟損害等,也均屬於新生兒肝炎綜合征范圍。

  黃疸是新生兒肝炎綜合癥突出的表現,起病緩慢,常於出生後數天至數周內出現,黃疸較嚴重並持續不退。

伴吃奶不好、惡心、嘔吐、消化不良、腹脹、體重不增、大便淺黃或灰白色,檢查常可發現肝脾腫大、肝功能損害等。

原因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neonatalhepatitissyndrome)包括乙型肝炎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柯薩奇病毒和風疹病毒等所引起的肝炎,亦可由ECHO病毒、EB病毒、弓形蟲、李司忒氏菌或各種細菌所致。

這些病原體可通過胎盤感染胎兒,亦可在產程中或產後感染。

少數病例與先天性代謝缺陷有關,如半乳糖血癥,α1-抗胰蛋白梅缺乏癥等。

部分病例病因不明。

症狀新生兒肝炎早期癥狀有哪些?  起病較緩。

主要表現為黃疸。

常在生後數天至數周內出現黃疸,持續時間較長,可伴有低熱、食欲下降、惡心、嘔吐、消化不良、體重不增等癥狀。

大便顏色變淺,嚴重時可呈灰白色,但有時淺、時深的動態變化。

尿色深黃。

肝臟輕度至中度腫大,質稍硬。

少數脾臟亦大。

中毒性肝炎常有感染病灶和全身中毒癥狀。

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引起的肝炎,常伴有先天畸形或宮內生長障礙。

多數在3~4月內黃疸緩慢消退,也可並發幹眼病,低鈣性抽搐、出血及腹瀉,常並發維生素A、D缺乏癥。

少數重癥者病程較長可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

實驗室檢查:總膽紅素一般低於171μmol/L(10mg/dl),結合膽紅素與未結合膽紅素均增高,以前者為主。

谷丙轉氨酶升高或正常。

新生兒甲胎蛋白滿月後應該轉陰而患者可持續增高,這提示肝細胞有破壞、再生增加。

通常在轉氨酶高峰後1周左右達到高峰,血清堿性磷酸酶正常。

飲食保健新生兒肝炎吃什麼好?    (1)應註意營養平衡。

  (2)保證禁食者每天的糖類供應,葡萄糖可按8~12mg/(kg·min)計算給予。

  (3)供應一般量的蛋白,勿使超負荷。

  應投予肝用氨基酸輸液(支鏈氨基酸:纈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在肝外組織進行代謝,促進蛋白合成。

  (4)脂肪供應減少:腸內膽鹽的減少影響對食物中脂肪的分解和吸收,還促使肝和小腸合成膽固醇增多  (5)肌內註射維生素A、K、D、E。

護理新生兒肝炎應該如何護理?  預後較佳,60%~70%可治愈。

轉為肝硬化或死亡者較少。

治療新生兒肝炎治療前的註意事項?  新生兒乙型肝炎的預防:需盡快落實加強免疫。

及時落實有關的預防措施,可以阻斷85%以上的母嬰傳播。

對於未發現感染標志的孕產婦,其所產新生兒應安照國傢規定的計劃免疫接種程序及時接種乙肝疫苗。

保健品查詢新生兒肝炎中醫治療方法  一般病例可用中藥清熱、利濕、退黃,如茵陳蒿湯等。

中藥茵陳三黃湯可長期服用,重癥可用註射液,每日1~2次。

病因明確者,針對病因治療。

中藥材查詢新生兒肝炎西醫治療方法  以保肝治療為主,供給充分的熱量及維生素。

禁用對肝臟有毒性的藥物。

黃疸嚴重者可試用強的松(2m



2. 認識嬰兒的肝胰脾問題

通常先天性病毒感染會造成肝炎,如巨大細胞病毒,有可能是在母體內、生產過程或出生後感染。

若是巨大細胞病毒感染,可用抗病毒藥劑治療。

1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說明。

我知道了0%首頁育兒寶貝健康認識嬰兒的肝胰脾問題作者:陳惠玲發表日期:2016-05-24收藏關鍵字:肝臟、胰臟、脾臟、黃疸、膽道閉鎖、膽道囊腫、新生兒肝炎寶寶黃疸要如何分辨不正常?寶寶肚子痛、排便的顏色怪怪的,該怎麼辦呢?新生兒不會說話,新手爸媽也總是有猜不完的狀況和擔心。

本篇特別以寶寶的肝脾胰常見的問題為重點,提供新手爸媽簡單易懂的醫療知識,隨時守護寶寶健康。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在嬰兒時期所佔的比例甚至比成人要大得多,約為體重的1/18。

肝臟的功能對人體十分重要,主要有代謝、轉化、解毒、合成蛋白質和排泄等功能。

脾臟除了造血、儲血功能,也是人體中最大的淋巴器官,所以是啟動免疫反應很重要的部位。

而胰臟則具有消化外來食物的外分泌功能,和調節體內血糖高低的內分泌功能,是人體中同時具有外分泌與內分泌的器官。

肝胰脾臟都位於腹部,很多時候甚至會因疾病互相影響,身為新生兒家長,有必要了解一些寶寶可能會出現的肝胰脾問題,以時時留意寶寶的健康情況,嘉義基督教醫院兒童醫學部主任王壯銘醫師特別提出幾個在新生兒當中,常較見的肝胰脾臟先天性問題、症狀,治療及預防方式,供新手爸媽參考。

 寶寶黃疸及大便顏色有學問寶寶病理性黃疸,或大便的顏色呈現灰白色,常常都是肝膽疾病的病兆。

大便的顏色可透過兒童健康手冊中的大便顏色卡加以比對,至於要怎麼分辨寶寶的黃疸須送醫治療,王壯銘醫師為新手爸媽說明,人體中的紅血球老化代謝產生的其中一種廢物「膽紅素」,經由肝臟排出體外。

當新生兒紅血球破壞過度產生膽紅素過多,或是因肝膽系統疾病造成排出異常,累積在體內引起皮膚、眼白泛黃,就是所謂的黃疸。

新生兒黃疸情況,通常分成間接型黃疸和直接型黃疸或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通常是間接型黃疸,一般嬰兒在出生二到三天會出現黃疸,四到五天時達到高峰,一到兩週會逐漸下降消退,通常生理性黃疸寶寶皮膚泛黃狀況接近金黃色,若無異常狀況,只需多加觀察,不需要特別處置。

直接型黃疸一定是病理性黃疸則需要多加留意,若黃疸持續兩週未消退,腹部或以下皮膚泛黃且蒼白,則須送醫檢查,若加上有大便顏色變灰白,則很有可能是先天性肝膽系統疾病,以下為四種較常見的新生兒肝膽及脾臟疾病:1.新生兒膽道閉鎖王壯銘醫師提及,膽道疾病中最需注意為新生兒膽道閉鎖,為必須接受小兒外科手術治療的疾病。

新生兒膽道閉鎖會造成黃疸和糞便灰白色的情況,可用健康手冊內的大便卡來區別糞便顏色。

手術在嬰兒出生後六十天內進行,成功的機率較高,所以能早期發現早期開刀是很重要的關鍵。

若治療時間延後,則可能出現肝硬化,甚至必須要以換肝的方式進行治療。

就醫後通常會在飯前以超音波檢查膽囊,若不是膽道疾病,則需要做鑑別診斷,看看是否為先天性肝炎。

2.新生兒肝炎(肝內膽汁滯留)除了膽道閉鎖外,新生兒肝炎也是造成寶寶黃疸的一大原因。

通常先天性病毒感染會造成肝炎,如巨大細胞病毒,有可能是在母體內、生產過程或出生後感染。

若是巨大細胞病毒感染,可用抗病毒藥劑治療。

12下一頁→收藏熱門影音寶寶不睡怎麼辦?建立睡前儀式好入眠【影音】5種NG點心,寶寶想吃要控制缺鐵補氣好料理~蓮子燉排骨最新文章熱門文章 看更多學習當爸媽媽媽把兒子老婆當小三?和媽...健康百寶箱遠離失眠養成好的睡前儀式!...學習當爸媽防疫期間孩子又盧又煩!在媽...家庭關係教小孩時長輩的意見總是很多...肺炎防疫懶人包三級警戒延長至7/26!幼兒園...肺炎防疫懶人包打疫苗前3準備+接種後3飲食調...生活好點子疫情在家幫老公、小孩剪頭髮4...肺炎防疫懶人包射擊、編髮、挑紅豆!林志穎...家庭關係鄭麗君:家庭該是夫妻互相扶... 看更多1北市7家親子餐廳遊戲設施不合...2是女王?or女傭?跟對老公,...3唱反調×搶玩具×亂告狀,大小...4【人妻V編求孕記】怎麼運用...5決定寶寶住處很重要!新手爸...6常見傷害乳牙的10個危險因子7流感威脅不減寶寶感冒慎防這...8嬰兒濕巾6月起納管,5重點教...9寶寶書、這樣選



3. 進行性肝內膽汁滯留簡介

這種疾病一開始是不需要手術治療的,因為這是肝臟細胞本身的病變,並非膽管不通的問題。

過去通常以”新生兒肝炎”通稱,新生兒肝炎中約有 ...LIVERDISEASE膽道閉鎖威爾森式症兒童換肝移植兒童肝炎阿拉吉歐症候群肝內膽汁滯留症肝病兒童的營養與照顧病友園區2020-07-22進行性肝內膽汁滯留簡介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陳慧玲進行性肝內膽汁滯留簡介很多人都知道,新生兒出現黃疸是很常見的情形,稱為「生理性黃疸」,通常過了一兩周會自行痊癒。

然而很少人知道,當黃疸持續超過2周以上,尤其滿月時還有明顯的黃疸時,就不可掉以輕心了,這時可能代表寶寶的肝膽系統有嚴重的疾病。

有許多先天及後天的疾病,會造成黃疸,必須儘早診治。

肝臟負責將身體的許多代謝物處理後,從膽道分泌出去,並進入腸道,由糞便排出,有如一個功能超強的大型工廠,兼具生產有用物質、垃圾處理以及資源回收的功能,當這個工廠的排泄出口,也就是肝外的膽道系統不通時,黃疸就愈來愈高,這就是「膽道閉鎖」症,「膽道閉鎖」症的寶寶必須接受葛西式手術,將肝臟與腸道接通,黃疸才能順利排出。

除了膽道閉鎖外,肝內膽汁滯留(或稱膽汁鬱積)也是造成嬰兒黃疸的一大原因。

這種疾病一開始是不需要手術治療的,因為這是肝臟細胞本身的病變,並非膽管不通的問題。

過去通常以”新生兒肝炎”通稱,新生兒肝炎中約有一半是因巨細胞病毒(CMV)引起,除了巨細胞病毒感染外,有十數種先天性遺傳的代謝疾病都會造成類似的症狀。

由於每一種單一的疾病發生率都不高,診斷非常困難。

過去對於這樣的病的原因所知不多,大眾對於這樣的疾病也從未聽過,使得父母家人非常憂慮。

得到新生兒肝炎的寶寶,幸運的有80%在六個月內會漸漸痊癒,但有些寶寶肝臟漸漸硬化,黃疸越來越嚴重,慢慢在一兩歲以後失去功能,或演變成慢性肝硬化,造成生長的遲緩,以及其他種種併發症的發生,甚至有些家族內有不只一名以上的孩子因為黃疸而早夭,令許多家庭心痛。

近年由於醫學的進展及人類基因密碼逐漸破解,對於這些遺傳性的黃疸病有了很大的突破,從1998年起陸續有五個以上的黃疸基因以及致病機轉被發現,使這些過去如同”孤兒”的病患出現一現曙光。

從歐美及阿拉伯國家的一些近親通婚的大家族中,發現有不少兒童的黃疸性肝病出現的情形,因此找到了這些重要的基因,這些病人由於基因的缺陷使肝細胞的膽汁排泄功能出了問題,造成病變,以致於肝臟慢慢硬化或壞死,這一群的疾病,通稱為”進行性肝內膽汁滯留症”。

肝內膽汁滯留(PFIC)目前分為三型,第一型與第二型大多在嬰兒期發病,在出生後幾個月內就出現症狀,症狀和新生兒肝炎類似;一般來說,第一型的病理變化較輕微,黃疸會時高時低,隨著肝臟成熟黃疸有時也會比較好,但是慢慢的肝臟還是會纖維化,另外,體重會比較輕,也容易會有腹瀉的症狀。

第二型病理變化較為嚴重,肝細胞出現腫脹的情形,疾病進展的速度也更快,常常黃疸會持續的進行,肝臟和脾臟腫大。

病情嚴重的程度有個人的差異,第一型和第二型的肝內膽汁滯留最快可能在一、兩歲,最慢在一、二十歲就有可能需要換肝。

第三型肝內膽汁滯留發生的時間稍晚,從幾個月到幾歲不等,症狀一開始可能先是漸漸的肝脾腫大,肝功能上升,這時可能難以察覺症狀,到後來才出現黃疸的現象,最後肝臟也會硬化。

以上三種肝內膽汁滯留,除了黃疸外,過多的血中膽汁酸刺激到皮膚,也會有產生嚴重的搔癢,影響生活品質。

肝內膽汁滯留目前的治療方式可分為三種:第一是藥物治療,目前第一型及第三型的肝內膽汁滯留之外,均以Urso最為有效,第二型對藥物的反應尚不明;第二是手術治療,把多餘的膽汁從體外或是從腸道排出可以減緩疾病進行的速度,可適用在第一及第三型;第三是肝臟移植,當肝硬化或肝衰竭已經到非常嚴重的地步就必須進行肝臟移植手術,適用於所有類型的肝內膽汁滯留。

如何診斷肝內膽汁滯留:目前診斷的方式初步可以抽血檢驗肝功能、膽汁酸濃度以病理切片及電子顯微鏡作為診斷的參考,當這些臨床的症狀符合肝內膽汁滯留的疾病的時後,臨床便可診斷為肝內膽汁滯留症。

如果要進一步鑑定是哪一個基因的位置發生病變的話,那就必須作基因診斷,基因診斷可能需要取病人的肝臟、血液以及父母親的血液作檢查。

這些疾病是一種自體隱性的單基因疾病,也就是由單一基因的變異所造成的。

通常,一個基因包含兩個對偶基因,各來自父母;如果來自父母雙方都有一個對偶基因的突變的話,那就會造成疾病,但是父母本身由於仍有一個正常的基因,因此



4. 新生兒肝炎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新生兒肝炎大多是由於在母體內感染病毒所導致。

一般在出生後1-3周逐漸出現黃疸,而且持續加重。

也有的患兒是在生理性黃疸消退以後又再度出現 ...健康猴健康問答健康經驗疾病百科飲食百科疾病查詢新生兒肝炎的症狀和治療方法新生兒肝炎症狀起病較緩,常在生後數天至數周內出現黃疸,持續時間較長,可伴有食慾下降,噁心,嘔吐,消化不良,體重不增等症狀,大便顏色變淺,嚴重時可呈灰白色,但有時淺,時深的動態變化,尿色深黃,肝臟輕度至中度腫大,質稍硬,少數脾臟亦大,中毒性肝炎常有感染病灶和全身中毒症狀,風疹病毒,鉅細胞病毒引起的肝炎,常伴有先天畸形或宮內生長障礙。

新生兒肝炎病因病毒感染(45%)新生兒肝炎大多是由於在母體內感染病毒所導致。

一般在出生後1-3周逐漸出現黃疸,而且持續加重。

也有的患兒是在生理性黃疸消退以後又再度出現黃疸。

同時伴有不愛吃奶、嘔吐和體重不增加等表現。

大便顏色在出生時正常,以後逐漸變為淡黃色或者灰白色,尿的顏色深黃。

包括鉅細胞病毒、各種肝炎病毒等。

代謝缺陷(20%)臨床顯示有一定量的病例與先天性代謝缺陷有關,如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梅缺乏症等,這些因素會導致新生兒代謝紊亂,產生機體無法代謝的肝毒性物質,損害肝臟,誘發新生兒肝炎。

其他因素(8%)如膽汁淤積或肝內、外膽道閉鎖。

 新生兒肝炎診斷診斷根據病史、臨床表現、檢查可進行診斷。

鑒別診斷膽道閉鎖與新生兒肝炎二者早期臨床表現及體征相近,皆表現有黃疸,肝腫大,故兩者鑒別比較困難,但是二者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臨床病變發展過程,並有截然不同的治療方法:前者只能通過早期外科手術,方有可能獲得膽汁引流,可望獲得生存希望;而後者則通過內科藥物治療多能獲得治癒,因此,臨床上對膽道閉鎖早期診斷並與新生兒肝炎作出鑒別,尤為重要,臨床上,需結合病史,查體,實驗室及影像學等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方可作出正確判斷。

新生兒肝炎治療新生兒肝炎西醫治療(1)隔離乙型肝炎及鉅細胞包涵體病毒感染的嬰兒。

(2)對診斷未完全明確的病兒,應嚴密觀察大便色澤,定期隨防,避免不應作的手術,如為新生兒肝炎而誤診為膽道閉鎖,手術可促使肝硬化提早發生。

(3)注意營養,補充的維生素A、D、K、E都應肌內注射。

營養過分豐盛與不足均對肝臟不利,酌加糖類但勿宜過多,減少脂肪攝入量。

蛋白質供應一般量即可。

(4)可試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潑尼松(強的松)每日2mg/kg,在症狀明顯好轉後逐步減量,一般共用4—8周,無明顯副作用,但需注意預防其他感染。

亦可選用地塞米松等。

新生兒肝炎中醫治療中草藥可採用茵陳、山梔、黃芩、黃柏、龍膽草、荷包草、生甘草、垂盆草、廣郁金。

可選用一種,亦可與腎上腺皮質激素同用。

(以上提供資料及其內容僅供參考,詳細需要咨詢醫生。

) 下壹篇:小兒麻痺症上壹篇:鋅缺乏病推薦



5. 嬰兒黃疸別輕忽--認識肝內膽汁滯留症

大多在嬰兒期發病,出生後表現持續性黃疸及肝脾腫大症狀,一般而言肝臟切片的病理變化較輕微,隨著肝臟成熟黃疸可能消退,屬於「會好的新生兒肝炎」。

嬰兒黃疸別輕忽--認識肝內膽汁滯留症小兒科  陳延珊主治醫師(大同院區)  施相宏主任(小港院區)(100年11月)「母乳是寶寶最好的禮物」,越來越多媽媽們願意親自哺喂,許多家長卻以為喝母乳的新生兒出現黃疸都是正常的,不必特別到醫院檢查。

然而,嬰兒出生後超過兩個星期仍有黃疸現象,要趕快核對健康手冊中嬰兒大便卡顏色是否異常,有任何疑問都應該立刻到新生兒科或是兒童肝膽腸胃科就診,因為部份嬰兒的黃疸是因為膽道閉鎖或是肝內膽汁滯留症所引致,必須及早診斷並加以治療。

膽酸是正常膽汁排泄與流動的必要成份,其缺乏將造成嬰兒膽汁滯留與黃疸,然而GGT卻無法溶出,因此抽血的GGT值為正常。

這樣的疾病是由於遺傳基因缺陷,除了極少數是因為身體細胞無法製造膽酸,多數病患是因為控制膽酸和膽汁排泄的基因出了問題,由於具有家族性遺傳以及惡化為肝衰竭、肝硬化之傾向,我們將此類疾病通稱為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滯留症(PFIC,progressivefamilialintrahepaticcholestasis)。

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滯留症之發生率低於萬分之一,目前已列入衛生署認定之罕見疾病。

目前,遺傳學家已經找出以下三種類型的基因突變,其中第一與第二型在發病初期的GGT值為正常或偏低。

第一型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滯留,是由FIC1基因的突變所造成。

此基因主要表現於肝細胞、膽道細胞與腸細胞膜,為P型三磷酸腺苷酶(P-typeATPase),負責將胺磷脂(aminophospholipid)自細胞外膜轉移至內膜,研究顯示,FIC1的缺乏雖然和膽酸排泄無關,卻也會影響膽汁的分泌與排泄。

大多在嬰兒期發病,出生後表現持續性黃疸及肝脾腫大症狀,一般而言肝臟切片的病理變化較輕微,隨著肝臟成熟黃疸可能消退,屬於「會好的新生兒肝炎」。

但是仍建議定期追蹤肝臟纖維化的狀況,小心肝硬化的可能性;同時可能出現腹瀉,體重輕、身高較矮,必須注意鈣質吸收不良以及骨質疏鬆等合併症。

第二型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滯留,則是與BSEP基因之缺陷相關。

如同前述,BSEP蛋白(bilesaltexportpump)負責肝細胞的膽酸運輸與排泄,一旦基因受損即會造成膽酸堆積、黃疸及肝細胞的損傷。

病人在嬰兒期以持續性黃疸表現,然而肝臟切片的病理變化較為嚴重,病程和膽道閉鎖類似,會進展到肝衰竭與肝硬化,屬於「不會好的新生兒肝炎」,國內已有成功肝臟移植的案例。

第三型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滯留,是因MDR3基因突變造成。

此基因影響肝細胞小管膜上磷脂(phosphatidylcholine)之分泌,此一成分可保護膽道細胞不受疏水性膽酸(壞的膽酸)所傷害,缺乏時則會造成膽管損傷,進而導致肝硬化。

其發病的時間可能稍晚,從出生後幾個月到幾歲不等,因此嬰幼兒時期的黃疸與肝硬化必須排除此一疾病。

與前述兩類病患不同的是,第三型患童抽血的GGT值會超過100,但是病程屬於「不會好的新生兒肝炎」,只能以基因分析作為最後診斷的參考。

目前本院與台大醫院進行合作,臨床上遇到GGT值小於100的膽汁滯留症或是「不會好的新生兒肝炎」,可以轉介本院進行後續之診斷與追蹤。

嬰兒黃疸可能是小問題,卻也可能暗藏肝膽疾病的風險,在喜悅迎接新生命的同時,千萬不可輕忽!【回本期目錄】



6. 新生兒肝炎

治療新生兒肝炎跳轉到:導航,搜索A+醫學百科>>疾病百科>>炎症>>新生兒肝炎新生兒肝炎為起病於新生兒期的一組臨床症候群,主要表現為阻塞性黃疸、肝臟腫大及肝功能損害,由於病因較多,對每一病例的確切原因難以確定,故常稱為新生兒肝炎症候群。

  目錄1病因2症状3檢查4治療5預防5.1如何避免B肝的母嬰傳播5.2B型肝炎疫苗接種注意事項6參考病因(1)各種病毒:巨細胞病毒、各種肝炎病毒等;(2)膽汁淤積或肝內、外膽道閉鎖;(3)代謝缺陷病:如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梅缺乏症等。

本病多由母親妊娠時宮內感染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弓形體等引起,由母親直接傳播給胎兒,母親可不發病。

母親患B型肝炎及有宮內感染史者,新生兒發病率高。

  症状起病較緩。

常在生後數天至數周內出現黃疸,持續時間較長,可伴有食慾下降、噁心、嘔吐、消化不良、體重不增等症状。

大便顏色變淺,嚴重時可呈灰白色,但有時淺、時深的動態變化。

尿色深黃。

肝臟輕度至中度腫大,質稍硬。

少數脾臟亦大。

中毒性肝炎常有感染病灶和全身中毒症状。

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引起的肝炎,常伴有先天畸形或宮內生長障礙。

  檢查實驗室檢查血清轉氨酶增高,膽紅素增高,以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絮狀濁度試驗早期變化不明顯。

甲胎蛋白陽性。

尿膽元陽性,尿膽紅素根據膽管阻塞程度可呈陽性或陰性反應。

采血檢查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收集嬰兒尿液或母宮頸刮片找巨細胞包涵體等可作病因診斷。

  治療以保肝治療為主,供給充分的熱量及維生素。

禁用對肝臟有毒性的藥物。

黃疸嚴重者可試用強的松(2mg/kg/日)抗炎,以減輕膽管梗阻,通常用藥4~8周,需注意預防其他感染。

一般病例可用中藥清熱、利濕、退黃,如茵陳蒿湯等。

病因明確者,針對病因治療。

新生兒肝炎與膽道閉鎖的鑒別診斷膽道閉鎖與新生兒肝炎二者早期臨床表現及體征相近,皆表現有黃疸、肝腫大,故兩者鑒別比較困難。

但是二者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臨床病變發展過程,並有截然不同的治療方法:前者只能通過早期外科手術,方有可能獲得膽汁引流,可望獲得生存希望;而後者則通過內科藥物治療多能獲得治癒。

因此,臨床上對膽道閉鎖早期診斷並與新生兒肝炎作出鑒別,尤為重要。

臨床上,需結合病史、查體、實驗室及影像學等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方可作出正確判斷。

病史及體征1、肝炎男嬰較女嬰多,而膽道閉鎖女嬰較男嬰為多。

2、黃疸在肝炎時一般較輕,並有波動性改變,或藥物治療有明顯減輕的情況;而膽道閉鎖黃疽呈持續性加重,白陶土色糞便。

3、肝炎時肝腫大較膽道閉鎖為輕,一般很少超過右季肋下4cm;膽道閉鎖肝腫大明顯,質硬邊鈍,常伴有脾腫大。

實驗室檢查a.血清膽紅素動態檢測:肝炎隨治療病情發展血清膽紅素濃度曲線逐漸下降,而膽道閉鎖隨病情發展血清膽紅素濃度曲線則呈持續性升高。

但當重型淤膽性肝炎時亦可表現血清膽紅素濃度曲線持續上升,此時鑒別有困難。

b.低密度血漿脂蛋白-X(Lp-X)測定:在膽道閉鎖時,膽汁在肝內淤滯,血清Lp-X則明顯升高;新生兒肝炎早期呈陰性。

倘若生後1.5個月以上Lp-X仍呈陰性,可排除膽道閉鎖的可能。

c.膽酸定量測定:膽道閉鎖早期較新生兒肝炎血清中膽酸明顯增高,動態檢測更有鑒別診斷意義。

d.檢測十二指腸引流液中的膽紅素量。

影像學檢查及其他a.B超:首選的無創傷檢查,並可重複動態檢測觀察。

在新生兒肝炎時其肝內外膽管呈正常管腔大小開放圖像。

在膽道閉鎖時肝外膽道不能探出或呈線形條索狀。

膽囊不顯影或呈痕迹癟小膽囊影像,肝常常增大並伴有脾腫大。

b.99mTC-IDA:閃爍法排泄試驗。

在膽道閉鎖早期,肝細胞功能尚接近正常,注射放射性藥物後,連續動態觀察5分鐘後可見肝臟顯影,但以後見不到膽管顯影,24小時內皆無排人腸管的影像。

而新生兒肝炎雖然肝細胞功能較差,但膽管開放,因而可見腸管內顯示放射性藥物。

c.MRCP(磁共振膽管系統水成像):其解析度很高,對肝內膽管及其B比鄰關係的成像有助於膽道閉鎖與新生兒肝炎的鑒別。

d.腹腔鏡檢查:腹腔鏡可觀察肝臟大小、形態、顏色。



7. 嬰兒滿月了還有黃疸肝膽出問題了嗎?

許多人都知道新生兒會有黃疸症狀,「生理性黃疸」大多數在出生後兩週內會 ... 脫水、溶血、感染、代謝等,後者則屬膽汁滯留症,如膽道閉鎖、新生兒肝炎……​等多種肝膽系統疾病所致,兩者的治療及預後不同,也必須經由抽血 ...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第77期出刊日:2017-01-15返回上一層嬰兒滿月了還有黃疸肝膽出問題了嗎?許多人都知道新生兒會有黃疸症狀,「生理性黃疸」大多數在出生後兩週內會自行消退;但是有些寶寶的黃疸卻持續超過2週以上,甚至在滿月時都還很明顯,雖可能是喝母乳引起,但千萬要小心是否有合併其他疾病的可能。

 諮詢/邱郁淳(臺大兒童醫院兒童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撰稿/梁惠雯 喜獲麟兒的林小姐剛從坐月子中心帶著滿月的寶寶出院回家,沒想到一回家卻發現,怎麼孩子的眼白、皮膚都黃黃的,全家人因此都相當擔心:新生兒黃疸不是應該早就消失了?會不會是寶寶的肝膽出了什麼問題?黃疸持續超過2週以上未退,且有肉眼可視的明顯黃疸症狀,如眼白黃、皮膚黃(嚴重者甚至連手腳掌面都呈黃色)等,臨床上將之定義為「延長性黃疸(prolongedjaundice)」,需考慮病理性原因而導致黃疸不退。

延長性黃疸又稱為高膽紅素血症,可分為「非結合型」和「結合型」(如下頁圖示),前者成因包括母乳性、脫水、溶血、感染、代謝等,後者則屬膽汁滯留症,如膽道閉鎖、新生兒肝炎……等多種肝膽系統疾病所致,兩者的治療及預後不同,也必須經由抽血檢查才能辨別。

 黃疸又稱為高膽紅素血症黃疸的成因和人體「膽紅素」的代謝有關。

當紅血球衰老崩解時,血紅素會逐步分解為胺基酸、鐵質和膽紅素,其中的膽紅素經肝臟處理後,藉由膽汁進入腸道,並隨糞便排出體外。

而由於新生兒的紅血球壽命較短、代謝速度較快,以及肝臟機能尚未成熟,無法及時代謝膽紅素,加上其腸道的再吸收功能較好,導致部分膽紅素還沒被排出,就又被「回收」,因此血中膽紅素濃度增加,進而形成黃疸。

當血清裡出現過量的膽紅素,膽紅素就會沉積於組織中,在身體的皮膚、眼睛鞏膜、軟組織及器官等,呈現黃中帶綠的顏色,此即稱為「黃疸」。

嬰幼兒早期出現的黃疸多半屬於「生理性黃疸」,也就是在出生後3天左右,膽紅素數值開始爬高、出生後5天達到最高峰,並在出生約7天後開始下降,這類型黃疸通常只需要觀察,除非數值高到一定程度才須照光治療。

而少部分數值過高,有「核黃疸」症狀者,則需以換血處理,以免遺留神經學後遺症(如膽紅素跑到腦組織而影響智力、聽力等)。

但是,當黃疸持續至寶寶2週大以上,就必須排除病理性黃疸的可能性。

 母乳會使膽紅素的代謝延長母乳因為多重因素影響,會使得膽紅素的代謝延長,因而造成母乳性黃疸。

這時寶寶雖然看起來「黃黃的」,但只要大便顏色、餵食量、尿量、體重和精神活動力都正常,並不需要額外治療或處理,約等寶寶2、3個月大後「黃疸」就會自然消退。

但「母乳性黃疸」寶寶也可能同時存在有其他「病理性」問題,也就是說,有一些先天或後天的肝膽疾病其實也會出現黃疸症狀,但是家長誤認為只是喝母奶的關係,因而延誤了就醫時機。

所以,目前對於嬰幼兒延長性黃疸的臨床建議,除了根據嬰兒大便卡觀察寶寶的大便顏色外,也建議在滿月健檢或回診時,進一步抽血檢驗,以判定是否為肝膽系統疾病或其他病理性黃疸之相關疾病。

提醒民眾,倘若發現新生兒的黃疸持續超過2週以上,或任何年紀大便顏色異常時,就一定要就醫。

 病理性黃疸可能肝膽異常引起「病理性」原因引起的黃疸很多,需進一步檢查以釐清根本病因。

膽汁滯留分為「肝內膽汁滯留」及「肝外膽汁滯留」兩種情形,在此介紹幾個比較特別的相關疾病:【肝內膽汁滯留】阿拉吉歐症候群「阿拉吉歐症候群」(AlagilleSyndrome)是一種體染色體基因異常的疾病,患者肝臟內的膽管數目減少,而形成膽汁鬱積。

病童通常在出生後2、3個月內便會有黃疸,抽血檢查可發現其體內的膽紅素及膽汁酸皆升高,這是膽汁無法排洩的緣故。

除了有黃疸,病童也可能合併以下幾種問題:先天性心臟血管疾病、骨骼結構異常、眼球角膜異常、特殊的外觀長相,以及腎臟、神經血管、胰臟的異常等。

治療方式包含支持療法、中鏈三酸甘油酯與脂溶性維生素的補充,少部分病人最後可能還是需要肝臟移植。

整體而言,75%患者可以存活20年以上。

 進行性家族肝內膽汁滯留症候群此病英文為(Progressivefamiliarintrahe-paticcholestasis,PFIC)屬於隱性遺傳的一種罕見疾病,目前分為三



8. 【B肝系列報導2】提高警覺.及早觀察與就醫讓新生兒遠離 ...

病症1:新生兒肝炎 ... 肝炎,最常見於新生兒的肝膽疾病;但近幾年的患病比例已減少許多,這與少子化、衛生教育、疫苗普及等因素有關。

趙舜卿 ...嬰兒嬰兒照顧【B肝系列報導2】提高警覺.及早觀察與就醫讓新生兒遠離肝膽疾病的威脅2015/11/24母乳黃疸嬰兒膽道閉鎖肝炎B肝焦點人物瓶餵肝膽疾病大便卡肝內膽汁滯留症阿拉吉歐症候群副食品嬰兒照顧嬰兒健康與疾病嬰兒哺餵兒童生活教養封面故事肝膽疾病,是新生兒的常見症狀之一。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原國民健康局)自2002年推行「嬰兒大便卡」至今,這十幾年以來,愈來愈多父母會主動關切寶寶的大便等狀況,連帶也讓及早發現與治療新生兒肝膽疾病的比例提高不少。

資訊的發達,讓許多父母愈來愈懂得觀察寶寶的狀況,不但不放過任何一點小跡象,也懂得主動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這次《媽媽寶寶》雜誌、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與台北市明德扶輪社、復興廣播電台,除了保肝問卷的孕婦篇,也另外規劃「嬰兒篇」,希望能藉此得知目前父母對於新生兒肝膽健康方面的了解程度;並專訪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胃腸肝膽科主任趙舜卿,詳細說明新生兒肝膽疾病的相關事宜。

 90%父母.普遍具黃疸知識「嬰兒大便卡」長期深入社會大眾宣導下的成果,確實也忠實反應在這次的問卷調查中。

趙舜卿醫師分析,大多數的媽媽寶寶讀者群都具備正確的基本知識,答題正確率高達九成以上,顯示出大便卡等相關衛教資訊深植在每個家庭中。

以第二題為例,96%父母選擇「以上皆是」,代表都能理解新生兒肝膽疾病不只是要察覺黃疸,更要隨時觀察糞便顏色,唯有同時察覺到兩種跡象,方能更精準掌握寶寶肝膽狀況,有問題時儘早接受治療,減少對身體的負擔。

他也期望在未來,能更深入推廣相關衛教資訊,達到每個家庭百分百理解的程度,相信這能讓更多新生兒遠離肝膽疾病所帶來的任何嚴重影響(如換肝),父母也會更安心。

雖認識大便卡.但可再更深入了解本次的嬰兒篇問卷,顯示多數父母皆能了解黃疸與糞便狀況對新生兒的重要性,也多能掌握平日觀察的重點;然而,在第五題深入細問大便卡內容部分,答題正確者僅有74%,有26%的讀者在判別寶寶大便顏色方面顯示出不確定感(而答錯);進一步來看,可能是某些父母尚未完全熟悉、或學會觀察寶寶糞便的狀態,仍有小小的努力空間。

趙舜卿醫師建議,除了父母應儘快了解相關判別方式外,若是發現寶寶有皮膚、糞便的異狀,還是先就診,諮詢兒童胃腸肝膽專科醫師較佳。

寶寶肝膽疾病.常見「黃疸」表現趙舜卿醫師表示,很多的肝膽相關疾病,都會讓人體有「黃疸」表現;在新生兒身上,則比較常發現以下四種病症:新生兒肝炎、膽道閉鎖、進行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滯留症、阿拉吉歐症候群。

這四種疾病的共通點,都在於會讓皮膚呈黃疸現象,且若沒有把握黃金治療期,較容易會促使肝臟功能衰退,甚至導致肝臟纖維化、硬化的狀況。

因此,他建議父母應提高警覺,如發現寶寶皮膚黃黃的(疑似黃疸),且糞便呈淡黃色或灰白色等不正常的顏色(參考大便卡1~6號)或介於正常與不正常顏色間的模糊地帶,就需要儘快帶寶寶到就近設有胃腸肝膽專科的診所就醫。

通常只要「抽血」,檢測體內的總黃疸指數(總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就能得知寶寶是否可能會罹患肝膽疾病;醫師進而能依據個別狀況,安排後續的相關治療。

病症1:新生兒肝炎肝炎,最常見於新生兒的肝膽疾病;但近幾年的患病比例已減少許多,這與少子化、衛生教育、疫苗普及等因素有關。

趙舜卿醫師說明,造成人體感染到肝炎的原因很多,如巨細胞病毒、麻疹病毒、A或B或C型肝炎病毒等等;對於新生兒來說,則有比較高的機率是被母體所感染的。

罹患肝炎的新生兒,通常出生沒多久(數天至數週)就會出現黃疸加劇或持續黃疸不退的現象,並常有體重較輕(且不容易增加)、或體型較瘦小的特徵。

他補充,一般新生兒出生後可能會出現生理性黃疸現象,大約3~7天後便逐漸消失。

一般完全餵母乳寶寶若出現黃疸或其黃疸現象持續較久,而大多數個案的黃疸會在出生2~3個月後消失,只要大便顏色正常,身體大多無恙。

病症2:膽道閉鎖膽道閉鎖,顧名思義就是「膽道系統先天性發育異常」的病症,在東方的盛行率較高,目前沒有歸納出明確的發病原因。

趙舜卿醫師說明,此類患者常在出生1~2週後有持續性的黃疸現象,並且糞便顏色多呈淡黃色、甚至灰白色,這些主要為體內膽汁滯留(膽汁分泌後無法進到腸道)所致。

他表示,早期只要診斷出新生兒罹患膽道閉鎖,幾乎只有等待換肝一途;但從1957年的日本葛西教授(K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