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病理研討會\91年度\其他動物\田鼠廣東住血線蟲和肝毛細 ... | 廣東住血線蟲感染症

田鼠(鬼鼠)廣東住血線蟲和肝毛細線蟲混合感染症(Parastrongylus cantonensis and. Capillaria hepatica Coinfection in Field Rats). 六、, 討論:. 本病病因之廣東 ...字體大小修改:大中小田鼠廣東住血線蟲和肝毛細線蟲混合感染症ParastrongyluscantonensisandCapillariahepatica友善列印作者:蔡睦宗;陳文烈;洪信雄屏東縣家畜疾病防治所詳細內容:一、病歷:   本縣某畜主飼養一批經由田間繁殖而來之田鼠(鬼鼠,Bodicotaindica)約700隻,於91年1月,送檢2隻約8月齡至本所剖檢,主要臨床症狀為下痢、血便及呼吸急促(圖1),發病率約400/700,死亡率約350/700。

  二、肉眼病變: 1.肺臟:多發灰白色質硬病變,呈紅色肝硬變化期;肺實質水腫(圖2)。

2.肝:表面散佈多發局部灰黃色索狀壞死斑點(圖2)。

3.大腸:腸粘液增加。

  三、組織病變: 1.肺臟:廣東住血線蟲寄生,可見嚴重程度不一之肉芽腫組織病變於各肺葉,且有瀰漫性水腫;肺小動脈中層肌層變厚,內有成蟲切面含生殖道及腸道;肺泡內充滿仔蟲及蟲卵,引起肉芽腫性壞死性肺炎(圖3)。

2.肝臟:肝毛細線蟲寄生,可見大量雙卵蓋酒桶形之蟲卵佔據肝實質,成蟲切面含生殖道及腸道,引起肝實質壞死及肉芽腫(圖4)。

  四、實驗室檢驗: 糞便檢查可見大量雙口蓋樣肝毛細線蟲蟲卵;細菌培養於肝臟分離出大腸桿菌。

  五、診斷:   田鼠(鬼鼠)廣東住血線蟲和肝毛細線蟲混合感染症(ParastrongyluscantonensisandCapillariahepaticaCoinfectioninFieldRats)  六、討論:   本病病因之廣東住血線蟲是一種細而狹長的寄生蟲,具單純之口部且無唇或口腔。

雄蟲長15.9至19mm,雌蟲長21至25mm,交接囊小缺乏背葉,交接刺長而細,約等長度及形狀;雌蟲腸管和子宮腺體交叉形成似〝理髮店霓虹燈柱〞形狀,生殖孔在肛門口前方0.2cm處,蟲卵卵殼薄產下未孵化卵。

而肝毛細線蟲其蟲體細常,不易從肝組織剝離,長度約4至12cm,蟲卵呈酒桶形似鞭蟲,兩端有半球狀突起,大小約51~67×30~35μm。

  本病傳播途徑廣東住血線蟲是人因食入未煮熟螺絲或蛞蝓而感染,受軟體動物分泌物污染之生菜或沙拉,或感染之生蟹、對蝦及魚中被發現。

無人與人之間傳播。

於囓齒類動物宿主體內成蟲寄生於其肺臟,雌蟲產卵於肺臟,第一期幼蟲進入呼吸道,幼蟲由此移行至氣管,之後吞入隨宿主糞便排出,第一期幼蟲經中間宿主螺絲或蛞蝓於其體內脫皮兩次發育成第三期感染幼蟲,終宿主(囓齒類動物及人)因食入含有感染幼蟲之中間宿主螺絲或蛞蝓而感染,囓齒類動物宿主因食入感染之中間宿主螺絲或蛞蝓,其感染幼蟲釋放,穿過腸管進入門脈循環,由此進入最終進入宿主腦部,再經脫皮兩次,成蟲隨血液循環移行回宿主肺臟;於人,寄生蟲進入腦部但未進一步發育,幼蟲死亡。

而肝毛細線蟲感染症之傳播途徑是蟲卵於土壤孵化,新感染是藉由污染,於小腸孵化,幼蟲移行至肝臟而成熟。

  臺灣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於2000年報告中,自1998年10月起至1999年1月間,分別從臺灣本島12個地點捕捉227隻田間野鼠進行調查,將捕獲之鼠隻,解剖後取其肺臟及肝臟,以組織壓板法進行檢查。

除田鼷鼠外,廣東住血線蟲於鬼鼠、溝鼠、小黃腹鼠、赤背條鼠之感染率分別為50.0%、30.0%、20.7%及2.9%。

肝毛細線蟲則只在溝鼠、鬼鼠及小黃腹鼠檢出,其感染率分別為36.7%、11.5%及5.4%。

此結果顯示,此二種線蟲對鼠隻的感染性具屬種間特異性。

其次於12個調查區域中,有11個地區的鼠隻感染廣東住血線蟲,檢出率達91.7%;有7個地區的鼠隻感染肝毛細線蟲,檢出率達58.3%。

而感染肝毛細線蟲的19隻鼠隻中,有12隻同時感染廣東住血線蟲,顯示出同一棲地中,鼠隻同時具有此兩種感染原的比例極高,此兩種感染原於感染機制上是否具有相關性值得探討。

  其主要病變為於鼠類肺臟之肺泡腔、細支氣管及支氣管內,有大量仔蟲及蟲卵,於病變處可見非常明顯之肉芽腫組織病變,結締組織增生嚴重,肺小動脈壁中層肌層增厚,內有成蟲寄生,細支氣管有上皮增生之現象,引起肉芽腫性壞死性肺炎。

而肝毛細線蟲於鼠類肝臟組織病變為肝組織被蟲體及大量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