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住血線蟲 | 廣東住血線蟲感染症

在動物的臨床症狀:輕度感染不顯性,大鼠可見肢體無力,步伐障礙、呼吸促迫,發紺、流鼻血; 血樣淚水。

嚴重時,會昏睡、腦 ...廣東住血線蟲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廣東住血線蟲擁有明顯理髮桿外觀特徵的雌性廣東住血線成蟲(比例尺為1mm)。

科學分類界:動物界Animalia門:線蟲動物門Nematoda綱:色矛綱Chromadorea目:圓線蟲目Strongylida科:住血線蟲科Angiostrongylidae屬:住血線蟲屬Angiostrongylus種:廣東住血線蟲A.cantonensis二名法Angiostrongyluscantonensis(Chen,1935)[1]廣東住血線蟲(學名:Angiostrongyluscantonensis)是住血線蟲屬的一種寄生蟲,又稱之為廣州管圓線蟲。

因為生活週期中會寄生在老鼠肺部,所以又叫鼠肺蟲(英語:Ratlungworm),可引起的病名稱為廣州管圓線蟲病,病徵包括嗜伊紅性腦膜腦炎和腦膜炎[2]。

舊屬後圓線蟲科,今屬後圓線蟲總科的住血線蟲科。

目錄1歷史2生活史2.1第一期幼蟲2.2第二、三期幼蟲3臨床症狀及病灶4臨床診斷與治療5預防與防治6流行地區7參考文獻8外部連結歷史[編輯]成年雄蟲的尾部本物種由中國寄生蟲學家陳心陶於1935年首度在廣東省的鼠隻發現[1];1945年日本殖民台灣時期由野村和林兩人於台南縣在一名15歲日本人的腦脊髓液裡發現,為首次在人體所發現。

他們留意病人曾經吃過未經煮熟的食物,而這些食物很可能為鼠隻所感染。

1955年,Mackerass&Sanders確認了這種線蟲在鼠隻體內的生命週期,並以腹足綱物種作為中間宿主,透過血液、腦部及肺部傳染鼠隻。

1985年6月27日,台灣知名醬油廠金蘭食品董事長鍾秋桂一家因生食非洲大蝸牛(Lissachatinafulica)而感染廣東住血線蟲,導致鍾秋桂夫婦及長子鍾德富、母親鍾林腰共四人死亡,次子鍾德尚臥床十年後也不治逝世,全家僅當時身在美國的三子鍾德亨倖存[2]。

2013年,美國佛羅里達州首度發現這種線蟲透過非洲大蝸牛來散播,使人關注這物種肆瘧的範圍在擴展[3]。

生活史[編輯]第一期幼蟲[編輯]在大鼠肺動脈所產下的卵,於微血管中孵化成第一期幼蟲,經氣管食道在糞便排出體外。

第二、三期幼蟲[編輯]軟體動物(例如:非洲大蝸牛)可攝食入第一期幼蟲,在體內發育成第三期幼蟲,人或老鼠(尤其是大鼠)吃下軟體動物或受汙染的飲水或生菜而得病。

在囓齒類,幼蟲穿過腸管進門脈循環後,移至宿主腦部經脫皮兩次,回到宿主肺臟。

在人體中,幼蟲進入腦部不再發育。

臨床症狀及病灶[編輯]在動物的臨床症狀:輕度感染不顯性,大鼠可見肢體無力,步伐障礙、呼吸促迫,發紺、流鼻血;血樣淚水。

嚴重時,會昏睡、腦僵直、麻痺、死亡。

在人臨床症狀常見有腦炎、腦膜炎、噁心、嘔心、發燒、角膜炎、虹膜炎、視網膜水腫、嚴重會昏睡及死亡。

臨床診斷與治療[編輯]MRI定位儀雷射可觀察患部;腰椎穿刺抽取腦脊髓液、檢測嗜酸性球增加數量亦可作為診斷,用血清以及腦脊髓液進行ELISA抗原-抗體測試。

預防與防治[編輯]除了撲滅鼠類外,應該要移除其第一中間宿主,像是螺螄、非洲大蝸牛等,食物應該確實煮熟,及在-15℃下冷凍保存達24小時以上。

不食用未煮熟之螺螄、蛞蝓、淡水明蝦、生菜等中間宿主;要注意非洲大蝸牛的接觸史,以防其糞便或是黏液中帶有蟲卵,並且應全面清除;也需要注意儲蟲宿主的大鼠是否造成排泄物汙染食物的可能。

此防治措施施實背景以台灣為主,其他地方應參考當地可能的野生動物,而修正公衛策略。

流行地區[編輯]人類感染發生於整個大洋洲(特別是夏威夷、薩摩亞群島、索羅門群島、巴布亞紐幾內亞、印尼、菲律賓和澳大利亞北部);東南亞(特別是泰國、台灣、日本以及印度);一些感染曾報告於非洲和中南美洲,亦有報告存在美國紐奧良和路易斯安那。

參考文獻[編輯]^1.01.1Chen,H.-T.Unnouveaunématodepulmonaire,Pulmonemacantonensis,n.g.,n.sp.[一種新的肺吸蟲,Pulmonemacantonensis,n.g.,n.sp.].AnnalesdeParasitologieHum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