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拒絕上學兩大處理步驟:先談心事、再談條件 | 孩子拒絕上學

判斷孩子是屬於哪一種類型的「不去上學」。

○釐清媽媽不信任導師的原因。

○想辦法減少媽媽的陪校 ...快訊美國重返WHO本月將支付逾2億美元分攤費01:45冷氣團到!今低溫下探10度罕見二月颱醞釀中06:30udn文教觀點評論孩子拒絕上學兩大處理步驟:先談心事、再談條件2018-12-0612:20聯合新聞網/文章提供/寶瓶文化圖/寶瓶文化提供一般而言,三歲半的女孩,離「不鳥學校」還有一段時間,因此本案的介入方式,會以「不敢上學」與「不想上學」兩類行為為主。

針對三歲半的孩子,除了確認分離焦慮的可能性,還有一個潛在因素會增加孩子的拒學行為,那就是媽媽對導師的信任不足。

所以在會談的過程中,我設定了幾個重點:●判斷孩子是屬於哪一種類型的「不去上學」。

●釐清媽媽不信任導師的原因。

●想辦法減少媽媽的陪校時間。

圖/ingimage針對第一點,根據導師的說法與過往經驗,可確認是面對新環境所造成的分離焦慮,但這孩子原本就比較害羞,熱機時間長,因此預留開機時間並不為過。

但比較令人頭痛的,反而是媽媽心中「不認為老師有辦法安撫孩子」的假設,因而更堅定了「還是由我來陪孩子吧」這種想法,導致媽媽不敢貿然縮短陪伴時間。

然而對孩子來說,這樣做,反而形成一種「哭鬧就可以讓媽媽留在身邊」的印象,陪校時間只會愈拉愈長。

因此,我先跟媽媽深談了關於老師的部分,畢竟她願意放手,才能與孩子談條件。

根據過往紀錄,孩子的適應期大約是一個月,但看過行事曆之後,我提醒媽媽,這次可能是因為適逢連續兩次連假,才會導致孩子不斷重開機。

導師曾向媽媽表示,孩子其實只是適應期比較長,適應能力並沒有問題,否則應該連前兩個班都捱不過。

但由於媽媽的擔心,反而占用了讓孩子學習面對陌生環境的時段。

所以我請媽媽再給老師一次平反的機會,也就是利用一個半月的時間,重新捏回孩子該有的形狀;倘若不行,再延長時間陪校即可,反正崩潰的是主管。

家長首肯之後,接下來就輪到與孩子「談條件」,也就是所謂的行為約定,目的是縮短媽媽的陪校時間。

原本都要陪到午飯時間,大約要花費三小時,因此我們先試著把時間縮短為只陪一小時,而且約定好這一個小時,孩子「必須跟其他同學互動」,至於短少的兩個小時,則改由「提前十分鐘接送回家」作為酬賞。

如果孩子有喜歡的零嘴,也可以在下課接送時給她,當作酬賞的一部分。

在媽媽離開前半小時,最好能每隔十分鐘「提早預告」,為的是減少衝擊,讓親子雙方習慣斷捨離。

倘若奏效,第二週則縮短為四十分鐘,第三、四週轉換成隔日陪伴。

等到第五週,就改為只陪週一,每次半小時,以此類推。

這種做法,也可稱作「漸進式暴露法」(GradedExposureTherapy),目的是讓孩子逐漸習慣媽媽不在的空間。

離場時機也很重要,不一定要說去上班,可以說去上廁所或辦事情,忙完就回來,讓結語溫和一些,重點是趁孩子和其他人玩在一起時離開,也可以請老師做球。

這個目的是讓孩子覺得「自己也可以和其他人互動,可以靠自己融入在團體裡」,此時,家長不再是陪伴者,而是人際關係的推手。

如果是六歲以上的學齡兒童拒學,隨著智力發展,大場面也見多了,因此會上演各種裝死技能,也就是所謂的「身體不舒服」,包括頭暈、腿軟、全身無力……而且還很逼真,但只要一聽到可以請假,便立刻自體補血,重返人間,這時,家長該怎麼處理?第一,千萬不要輕易動怒,因為我們自己也很討厭上班,只是不得不去。

但關於這一點,孩子現在真的無法體會,不用強求孩子,或是把這類壓力轉嫁到他們身上,這是老闆與社會的問題。

他們這時候很需要支持,希望聽到的問句不是:「幹麼不去上課?」而是:「你怎麼了?」相信我,這四個字比什麼都有用。

第二,如同先前提到的,家長可藉由對話來判斷,孩子是屬於哪一種類型的「不去上學」,這樣做既能辨識孩子的情緒,也能大致推測成因。

如果是「不敢上學」,依照先前的經驗,國小的孩子大概會害怕幾件事:●上課聽不懂。

●老師很凶,不討喜。

●考不好被罵。

這一點可能有源自家長的壓力。

●被同儕排擠或霸凌。

●剛轉換班級或學校,跟新同學不熟。

經由分析可以得知,孩子害怕的對象,大多集中在「課業壓力」與「人際關係」這兩類。

如果孩子說不太出來,可以提供選項供孩子指認,或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