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事】媒體輕易將罪犯與精神疾病做連結,造成真正的 ... | 思覺失調症犯罪案例

... 民眾容易產生精神疾患犯罪率極高、具有攻擊性且在法庭上有因此開脫的「藉口」。

標籤: 關鍵時事, 精神障礙, 殺人事件, 精神疾病, 思覺失調症, ...現正閱讀【關鍵時事】媒體輕易將罪犯與精神疾病做連結,造成真正的精神病患更難以回歸社會2020/10/29,社會Photo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讀者投書投稿請寄到[email protected]來信請附上投稿人真實名字、email和電話,並直接附上投稿內容(Word、純文字皆可)。

我們會在收到稿件後24小時內回信,建議勿一稿多投。

另外為了國際版翻譯需求,也請附上想要刊登的英文作者名稱。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文:林琬渝(就讀於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台南市佳里區日前爆出兒子持刀械弒母的人倫悲劇,不少媒體因為嫌犯在應訊過程中情緒狀態不穩導致無法正常完成筆錄,紛紛指稱其「疑似」罹患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台灣前稱精神分裂症),暗示其犯罪與精神疾病之間可能的關聯。

實際上,類似這樣暗示精神疾病與犯罪相關性的報導層出不窮,從「小燈泡事件」到「吸毒逆子弒母案」,可以看到許多媒體記者在犯人尚未經專業人士確診前,就先將這些兇手與精神疾病畫上或多或少的關聯,無論這些犯人是否真正罹患精神疾病,這些新聞都已經成功造成民眾對於對精神病患的恐懼以及對司法體制的不信任。

依據《刑法》第19條當中提到,「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者,不罰。

」也就是說,若犯罪者行為當下因為其精神障礙而導致無分辨其行為的能力,則不予以法律上的制裁。

因此,並不是每一個患有精神疾病的犯罪者都能夠免於刑罰,還必須端看行為人當下的精神狀況是否正常。

以上述兩個案子而言,「小燈泡事件」王景玉雖然被判定具有思覺失調症,然而因為其行為當下的精神狀況並無異常,因此被判無期徒刑;「吸毒逆子弒母案」梁姓男子則因吸毒導致行為當下喪失行為能力,被判定其精神狀態異常是有意為之,因此目前撤回無罪判決,全案上訴中。

根據國外研究統計,這些駭人的殺人事件當中,精神疾病患者所佔的比率約為3-10%,明顯低於一般人的犯罪比例。

而值得注意的是,當針對精神疾患進行治療後,他們的犯罪率相較未接受治療的精神疾患下降15倍之多。

因此,無論這些患有精神疾病的罪犯最後是否被判定入獄服刑,他們都被規定必須強制接受治療。

因為許多精神疾患以及身邊的照顧者不具有病識感,可能當事人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更不知道需要就醫,在接受醫療處遇後,能夠有效的減緩症狀。

新聞媒體為了吸睛與提高點閱率,經常會將罪犯個人的特質標籤化,例如疑似精神異常、愛打電玩、具原住民身分等,在不知不覺中污名化特定族群,久而久之,民眾容易產生精神疾患犯罪率極高、具有攻擊性,且在法庭上有因此開脫的「藉口」,但其實精神疾患不但沒有較高的犯罪率,更不是法官審判的唯一根據。

我們的司法體制的確有值得探討的部分,但像是「吸毒逆子弒母案」中的精神異常情況是被刻意製造出來的,罪犯本身在醫學診斷上並不真正患有精神疾病,最高法院也因此撤回無罪判決、重新審議。

而新聞媒體在報導過程並且未完整的交代事件始末,僅簡要的帶過審判過程,再輔以「判決不公」、「天理難容」等具有煽動力的文字引導民眾認知,這不但容易加重社會大眾對司法體制的不信任,更讓真正的精神病患難以回歸社會。

新聞媒體不僅僅是再現新聞事件,更必須承擔社會責任,以及作為不同族群之間溝通的場域,而不該僅是為了追求收視與點閱刻意誇大事實。

因此,我們應當藉由推廣媒體識讀教育,讓閱聽人更懂的判斷媒介內容,以及透過NCC更審慎地要求媒體自律來改善這個現象。

延伸閱讀【關鍵時事】台南母殺女案,反映精障者社區資源佈建的不足「有病為什麼不吃藥?」精神藥物的許多副作用,並不是吞下去病就好了精神科醫師:當患者從精神症狀走出來以後,等著他的是什麼?責任編輯:游家權核稿編輯:翁世航Tags:關鍵時事精神障礙殺人事件精神疾病思覺失調症弒母案媒體犯罪殺人案污名化More...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