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軟骨病是因為缺鈣?或許你最該先補充的是維生素D! | 軟骨症缺乏

研究表明,全球人群的30%到50%存在維生素D不足的現象,維生素D缺乏在兒童和成人中都非常普遍。

維生素D缺乏有骨性和非骨性併發症,骨性 ...研究表明,全球人群的30%到50%存在維生素D不足的現象,維生素D缺乏在兒童和成人中都非常普遍。

維生素D缺乏有骨性和非骨性併發症,骨性併發症以佝僂病和骨質疏鬆最為常見,佝僂病見於快速生長期的嬰兒,骨質疏鬆見於兒童和成年人。

佝僂病曾經在我國嬰幼兒中發病率較高,為兒科重點防治的四病之一。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兒童佝僂病的發病率明顯降低,但仍為兒童期間的多見病。

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近年來兒童佝僂病的發生率也明顯回升(約9/百萬)。

...軟骨病的全稱其實叫作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所以從這個病名中我們就可以知道軟骨病主要就是由於人體內缺乏維生素D導致的。

人體缺乏維生素D會導致鈣和磷的代謝出現紊亂,而且骨骼鈣化也會發生障礙,因此就有了軟骨症。

骨是由鈣、磷、鎂構成的結晶沉著於膠原組成的骨基質上共同構成的,骨基質與骨礦物質之間呈一定比例。

如果骨基質無改變而骨化障礙稱為骨礦化不足,特點是新形成的類骨質鈣化障礙,發生在生長發育已完成的成年人為軟骨病,發生在兒童則為佝僂病。

那麼軟骨病的症狀具體有哪些呢?軟骨病發病的原因是什麼?日光照射不足機體維生素D來源有兩個方面,即內源性途徑和外源性途徑。

人和動物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經日光中紫外線照射後轉變為膽骨化醇即內源性維生素D3,是人體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

外源性維生素D通過食物和藥物製劑獲得,食物主要包括肝、蛋、乳類食品等。

動物性食物中所含為維生素D3植物中的麥角固醇經紫外線照射轉化為骨化醇即維生素D2,維生素D3和維生素D2統稱為維生素D。

每日的天然食物中所含的維生素D常不能滿足人體需要,主要還需要日光照射。

但是地區緯度、季節、衣著及空氣污染等都影響紫外線照射強度。

故北方、多雨多霧地區、冬季、戶外活動少、居住高層建築群區等,紫外線照射明顯不足,影響維生素D的形成。

...維生素D攝入不足維生素D的吸收、轉運、代謝與體內其他營養素水平有關,如果能量、蛋白、脂肪攝入低,可使維生素D攝入減少。

因此以穀類餵養為主的小兒、食慾低下兒、偏食小兒易缺乏維生素D。

牛乳含維生素D很少,鈣磷比例又不合適,故牛乳餵養的小兒易患佝僂病。

生長速度快若妊娠婦女缺乏維生素D,體內胎兒儲存維生素D不足,小兒出生後生長發育速度快,需要維生素D多,易發生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早產、雙胎、低體重嬰兒更易發生。

疾病因素維生素D3和維生素D2均無生物活性,被人體吸收進入血循環後,與血漿中的維生素D結合蛋白(DBP)結合,經過兩次羥化作用後才發揮生物效應。

首先經肝細胞中的25-羥化酶作用轉化為25-羥維生素,它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但是較弱。

25-OH-D3,在腎近端腎小管上皮細胞經1-a羥化酶的再次羥化,生成1,25-二羥維生素,具有很強的抗佝僂病生物活性。

因此各種肝、腎疾病會影響維生素D的羥化,如肝炎、慢性腎炎等;腸道、膽道疾病會影響維生素D的吸收,都易導致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藥物影響抗驚厥藥物,干擾維生素D的代謝,如苯妥英鈉、苯巴比妥等;糖皮質激素拮抗維生素D對鈣的轉運。

...軟骨病的症狀有哪些?本病好發於3個月至2歲的小兒,主要表現為生長中的骨骼改變、肌肉鬆弛和神經興奮性改變。

常在維生素D缺乏1~2個月內發病,其骨骼變化在數月後出現。

本病的發生、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臨床將其分為初期、激期、恢復期和後遺症期。

初期多在出生後3個月左右起病,以非特異性的神經、精神症狀為主,如夜驚、多汗、易激惹、煩躁、睡眠不安等,枕禿較常見。

夜驚表現為睡眠不安,經常夜間啼哭或睡眠易醒。

多汗表現為頭部易出汗,帶有酸臭味,且出汗與室溫、季節、衣著等無關。

枕禿是由於汗液刺激頭部,常搖頭擦枕導致枕部形成環形或片狀脫髮區。

此期一般無明顯骨骼改變,X線檢查可正常或臨時鈣化帶模糊變薄、干骺端稍增寬。

血生化改變輕微,血鈣、血磷正常或稍降低,鹼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激期多見於3個月~2歲小兒,除明顯的夜驚、多汗、煩躁不安等神經興奮症狀外,同時伴有骨骼改變、運動功能及智力發育遲緩。

(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