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 | 子宮內膜癌

1.雌激素對子宮內膜的長期持續刺激 與無排卵性功血、多囊卵巢綜合征、功能性卵巢腫瘤、絕經後長期服用雌激素而無孕酮拮抗有關。

2.與子宮內膜增生過長有關 ... 婦產科教室   ObstetricsandGunecology婦科 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carcinomaofendometrium)又稱子宮體癌,是指子宮內膜發生的癌,絕大多數為腺癌。

為女性生殖道常見三大惡性腫瘤之一,高發年齡為58~61歲,約占女性癌症總數的7%,占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的20~30%,近年發病率有上升趨勢,與子宮頸癌比較,己趨於接近甚至超過。

          【病因】確切病因仍不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雌激素對子宮內膜的長期持續刺激與無排卵性功血、多囊卵巢綜合征、功能性卵巢腫瘤、絕經後長期服用雌激素而無孕酮拮抗有關。

    2.與子宮內膜增生過長有關國際婦科病理學協會(ISGP,1987)將子宮內膜增生過長分為單純型、複雜型與不典型增生過長。

單純型增生過長發展為子宮內膜癌約為1%;複雜型增生過長約為3%;而不典型增生過長發展為子宮內膜癌約為30%。

    3.體質因素內膜癌易發生在肥胖、高血壓、糖尿病、未婚、少產的婦女。

這些因素是內膜癌高危因素。

    4.絕經後延絕經後延婦女發生內膜癌的危險性增加4倍。

內膜癌患者絕經年齡比一般婦女平均晚6年。

    5.遺傳因素約20%內膜癌患者有家族史。

內膜癌患者近親有家族腫瘤史者比子宮頸癌患者高2倍。

  【病理】    1.巨檢病變多見於宮底部內膜,以子宮兩角附近居多。

依病變形態和範圍分為彌漫型和局限型。

    (1)彌漫型:子宮內膜大部或全部為癌組織侵犯,癌灶常呈菜花樣物從內膜表層長出並突向官腔內,充滿宮腔甚至脫出于宮口外。

癌組織灰白或淡黃色,表面有出血、壞死,有時形成潰瘍。

雖廣泛累及內膜,但較少浸潤肌層,晚期侵犯肌壁全層並擴展至子宮頸管,一旦癌灶阻塞子宮頸管則可導致宮腔積膿。

    (2)局限型:癌灶局限于宮腔,多見於宮底部或宮角部,呈息肉或小菜花狀,表面有潰瘍,易出血。

極早期病變很小,診刮可能將其刮淨。

局限型癌灶易侵犯肌層,有時病變雖小,但卻已浸潤深肌層。

    2.鏡檢有多種組織類型。

    (1)內膜樣腺癌:占80~90%。

內膜腺體高度異常增生,上皮複層,並形成篩孔狀結構。

癌細胞異型明顯,核大、不規則、深染,核分裂活躍,分化差的腺癌腺體少,腺結構消失,成實性癌塊。

    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1988)提出內膜樣癌組織3級分類法。

Ⅰ級(分化好腺癌):非鱗狀或桑椹狀實性生長區域≤5%;Ⅱ級(中度分化腺癌):非鱗狀或桑椹狀實性生長區域占6%-50%;Ⅲ級(低分化腺癌):非鱗狀或桑椹狀實性生長區域>50%。

    (2)腺癌伴鱗狀上皮分化:腺癌組織中含有鱗狀上皮成分。

按鱗狀上皮的良惡性,良性為腺角化癌,惡性為鱗腺癌,介於兩者之間稱腺癌伴鱗狀上皮不典型增生。

    (3)透明細胞癌:癌細胞呈實性片狀;腺管狀或乳頭狀排列,癌細胞胞漿豐富、透亮,核異型居中,或由鞋釘狀細胞組成。

惡性程度較高,易早期轉移。

    (4)漿液性腺癌:複雜的乳頭樣結構,裂隙樣腺體,明顯的細胞複層和芽狀結構形成,核異型性較大,約1/3患者伴砂粒體。

惡性程度很高,易廣泛累及肌層、脈管;無明顯肌層浸潤時,也可能發生腹膜播散。

  【轉移途徑】內膜癌生長緩慢,局限在內膜時間較長。

也有極少數發展較快。

轉移途徑主要為直接蔓延、淋巴轉移,晚期有血行轉移。

    1.直接蔓延癌灶初期沿子宮內膜蔓延生長,向上經宮角至輸卵管,向下至子宮頸管,並繼續蔓延至陰道。

也可經肌層浸潤至子宮漿膜面而延至輸卵管、卵巢。

並可廣泛種植在盆腔腹膜、直腸子宮陷凹及大網膜。

    2.淋巴轉移為內膜癌的主要轉移途徑。

當癌腫浸潤至深肌層,或擴散到子宮頸管,或癌組織分化不良時,易發生淋巴轉移。

其轉移途徑與癌灶生長部位有關。

宮底部癌灶沿闊韌帶上部淋巴管網,經骨盆漏斗韌帶至卵巢。

向上至腹主動脈旁淋巴結。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