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解體 | 人格解體

人格解體—depersonalization一種知覺障礙,特徵為自我關注增強,但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不真實、遙遠或虛假的;這種改變發生時,感覺正常而且情感 ...人格解體跳轉到:導航,搜索A+醫學百科>>人格解體人格解體—depersonalization一種知覺障礙,特徵為自我關注增強,但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不真實、遙遠或虛假的;這種改變發生時,感覺正常而且情感表達能力完整。

在各種複雜而痛苦的主觀體驗中,多難以用文字表達,比較突出的有軀體改變的體驗、強迫性自我審視、缺乏情感反應、時間體驗紊亂,以及身份異化感或自動感。

在人格內部,表現為心理失調、情緒紊亂或企圖自殺;在社會中,則表現為反社會行為。

也表現為一種奇怪的複合體驗障礙,感到自身或外部世界發生了改變,具有一種陌生感和不真實感。

如感到環境發生改變、不真實,似若做夢(現實解體);覺得體驗能力喪失,似乎不能哭、不能愛和恨(情感解體);覺得身體某部變大、變小、分離、嵌合、空虛(軀體解體)。

自知力一般能保留,否則為人格解體妄想。

人格解體可在其他方面正常的人中孤立地發生,也可伴發於疲乏或強烈的情感反應,或成為思維反芻、強迫性焦慮、抑鬱症、分裂症、某些人格障礙和腦功能障礙的組成症状。

多見於抑鬱症、焦虛性障礙。

也見於精神分裂症或顳葉癲癇。

值得注意的是人格解體只有當持續存在或反覆發作時才能被確定為一種神經症。

 常見病症人格解體作為一個症状,在許多精神疾病中都能見到,尤其常見於抑鬱症、癔病、疑病症等。

有一位抑鬱症病人準確地描述了自己患病後出現的人格解體症状:"自從發病以來,我不但情緒不高,有自卑、自責的念頭及對前途感到無望,還有一個症状也讓我難以忍受,就是自己與別人及外界事物間總有一種難以打破的隔膜感,比如我看日出、看花,都如在夢裡,與人交往時也有一種似真若夢的感覺,我真懷疑自己是不是還活著。

"在正常人群中也有許多人有過這種經歷,尤其是那些愛幻想的詩人、小說家,更是常常"如墮五里霧中",而且,有許多人還將這種經歷記錄下來,成為傳世佳作。

存在主義哲學家、文學家保羅.薩特曾寫過一篇小說,名叫《噁心》,其中詳細而逼真地描寫了"我"的人格丟失的感覺。

書中的"我"已喪失了獨立存在的人格,而被其"替身"所替代了,連呼吸、寫字等一舉一動都不再屬於自己,而是為那位"替身"存在的,"我"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惱之中。

顯然,在薩特的筆下,這種人格解體(薩特稱為"非存在")是一種痛苦的心理經歷。

前面已經說過,正常人群中,也有許多人有這種人格解體的體驗,但一般不會到醫院去就診,只有當事人覺得這種"似真若夢"的感覺妨礙了自己的生活時,才會求助於醫生。

參考《默克家庭診療手冊》-人格解體健康問答網關於人格解體的相關提問人格解体有什么症状?应该怎样诊断人格解体?人格解体可以引发什么并发症?出自A+醫學百科「人格解體」條目http://cht.a-hospital.com/w/%E4%BA%BA%E6%A0%BC%E8%A7%A3%E4%BD%93轉載請保留此連結關於「人格解體」的留言:訂閱討論RSS目前暫無留言添加留言更多醫學百科條目3個分類:疾病|心理學|精神科個人工具登入/建立新賬號名字空間頁面討論檢視閱讀简体中文編輯修改修訂歷史動作搜索 導航首頁大醫精誠人體穴位圖中藥圖典醫學電子書藥品百科中醫百科疾病診斷急救常識疾病查詢中藥百科中醫方劑大全怎樣看化驗單醫事漫談醫學下載醫學視頻功能菜單志願者招募中關於廣告網站事務最近更改工具箱鏈入頁面鏈出更改所有特殊頁面可列印版此頁由雨於2018年3月26日(星期一)18:28的最後更改。

在A+醫學百科用戶行医的工作基礎上。

本站內容由網友添加和整理,僅供學習和參考。

站內信息不一定準確、全面或最新。

網站內容不應成為診斷或治療疾病的最終依據。

A+醫學百科提醒網友,如有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

本站的全部文本內容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3.0協議之條款下提供。

隱私政策關於A+醫學百科免責聲明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