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壓力,是動態歷程而非靜態現象 | 壓力理論

這種觀點也與Lazarus 與Folkman於1984年提出的「壓力因應理論」很近似。

模式可概示如下:. 圖一:互動式壓力觀點. 而人的一生中,活動空間 ...HBR導師講座新冠肺炎專區最新文章主題分類職場新手進修台灣CEO100強數位封面故事雜誌書籍影音HBR個案研究精選專題觀念圖解數位版訂戶專屬管理地圖最新出版2021年2月號免費閱讀會員登入免費看更多訂閱數位版首月暢讀60元 首頁/數位版文章/工作壓力,是動態歷程而非靜態現象壓力工作壓力,是動態歷程而非靜態現象陸洛LouLu數位版文章|2018/6/4瀏覽人數:14988收藏分享"工作壓力,是動態歷程而非靜態現象"URLFacebook分享至Facebook字放大字縮小「壓力」是人和環境不斷互動的過程中,建構的一種複雜動態系統。

也就是說,壓力是一個連續變化的動態歷程,而非靜態的間斷現象。

近年來,職場健康心理學(OccupationalHealthPsychology,OHP)正在發展茁壯,其中最受重視的,可謂「工作壓力」。

這項主題攸關每位工作者的身心福祉,也關係到能否充分發揮每位員工的潛能,對個人和組織都是重大的議題。

壓力的本質:人與環境的互動過程我們先從壓力談起。

首先,壓力的本質是什麼?本文採用「互動式」的壓力觀點,認為「壓力」是人和環境不斷互動的過程中,建構的一種複雜動態系統。

也就是說,壓力是一個連續變化的動態歷程,而非靜態的間斷現象,個人會不斷地評量所處環境的要求,並試圖運用各種可能的個人資源(內在、外在),以認知和行動來因應壓力,試著重建個人與環境間的平衡。

這種觀點也與Lazarus與Folkman於1984年提出的「壓力因應理論」很近似。

模式可概示如下:圖一:互動式壓力觀點而人的一生中,活動空間不外乎社會、家庭和工作場所,尤其在20至60歲,大部分人有1/3的時間都在工作,工作也最可能是個人心理壓力的首要來源。

工作壓力歷程四大本質:主觀性、互動性、歷程性和特異性筆者認為,工作壓力是在個人(工作者)與環境(職場)的特異性關係中產生,且可能會對個人造成不良後果。

這邊採用「互動式的工作壓力歷程」觀點,主要包含三個部分:壓力的來源(自變項),壓力造成的結果(依變項),及壓力感受(調節因子或中介因子)。

圖二:統合性的工作壓力模式主觀性。

首先,這個模式視工作壓力為個人現象,強調主觀的壓力感受。

工作中發生的客觀事件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個人主觀認為事件蘊含的要求,已超過個人認知的因應能力。

特異性。

由於此模式強調主觀性,因此隨著個人的壓力感受有極大差異,工作壓力歷程也具有特異性。

而壓力感受的差異,可能是個人價值觀、內外資源等造成的影響,也可能是社會文化。

互動性。

個人並非被動地承受環境壓力,而是會主動運用資源來因應。

而這些內外資源(或限制),既可能影響個人對潛在壓力源的壓力感受,也可能讓壓力感受轉化為壓力後果,再產生新的潛在壓力源。

事實上,評估和因應,也是「壓力因應理論」的兩個主要成分。

歷程性。

最後,由於人與環境不停互動,環境予人要求,人則主動維持或重建與環境的平衡,因此這是一段複雜多元的歷程,流動可變的狀態。

A型人格易感到壓力,內控性格較抗壓有人在壓力情境中得以激發潛能,另一些人則容易被壓力擊倒,這些個別差異的來源,正是前述模式(圖二)中的調節因素與中介因素,也就是個人壓力感受,與個人內在資源(人格特質、工作動機、因應策略等等)與外在資源(社會支持)。

從個人資源的人格特質來探討,會發現與工作壓力歷程有關的人格特質,主要有A型性格和內控人格。

「A型性格」的人,常全心投入工作,效率高且不輕言放棄,但人際關係緊張,缺乏社會支持,較易受壓力的負面影響。

很多研究也證明,具A型行為模式的人,有較高風險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與其它壓力相關疾病。

而「內控人格」,是指個人相信事件是由他們所控制,認為自身的行動,可以影響事件的發生和結果。

這類人往往有不錯的抗壓性,較少受壓力的負面影響。

運用個人資源,減低壓力負面影響一旦壓力出現,個體便會採取各種因應策略,試圖運用個人資源,來減輕負面影響,而由於個體的生活經歷和教育等背景的不同,他們所慣用的因應方法也不同。

在工作壓力的脈絡中,有不同導向的因應策略。

問題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