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管癌 | 膽道癌

膽管癌(Cholangiocarcinoma),又稱膽道癌,是一種由膽道上皮細胞(或呈現上皮細胞分化特征的細胞)癌变所造成的癌症。

膽管癌主要的症狀為肝功能異常、 ...膽管癌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膽管癌肝內膽管癌(右側)和正常肝細胞(左側)的組織切片,HE染色。

症狀腹痛、黃疸、體重下降、全身搔癢、發燒[1]常見始發於約70歲[2]類型肝內型(Intrahepatic)、肝門型(perihilar)、遠端型(distal)[2]風險因子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潰瘍性結腸炎、特定肝吸蟲(英語:liverfluke)感染、先天肝發育異常[1]診斷方法顯微病理切片[3]治療手術切除(英語:Surgicalresection)、化學療法、放射線療法、膽道支架、肝臟移植(英語:livertransplantation)[1]預後通常很差[4]盛行率約每年每10萬人1–2例(西方國家)[5]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腫瘤學OMIM615619DiseasesDB2505MedlinePlus000291eMedicine277393、365065PatientUK(英語:PatientUK)膽管癌[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膽管癌(Cholangiocarcinoma),又稱膽道癌,是一種由膽道上皮細胞(或呈現上皮細胞分化特徵的細胞)癌變所造成的癌症[6]。

膽管癌主要的症狀為肝功能異常、腹痛、黃疸、全身搔癢、發燒和體重減輕[1];此外患者的糞便顏色可能變淺,尿液顏色變深[3]。

同屬膽道系統(英語:biliarytract)癌症的疾病還包括膽囊癌和十二指腸乳頭癌(英語:ampullaofVater)[7]。

膽管癌是一種罕見的腺癌(英語:adenocarcinoma)[2]。

膽管癌的風險因子包含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潰瘍性結腸炎、肝硬化、C型肝炎、B型肝炎、特定肝吸蟲(英語:liverfluke)感染,以及先天肝臟結構異常等等[1][2][8]。

但大多數膽管癌患者缺乏明確的風險因子背景可供辨識[2]。

疾病的診斷須結合血液檢查、醫學影像,和內視鏡檢查,有時需手術取出檢體進行病理診斷[3]。

確診須經由顯微鏡檢進行[3]。

多數患者在診斷出膽管癌時,疾病已經進展至晚期,無法治癒[1]。

在這些無法治癒的病人可進行和緩醫療,包含手術切除(英語:surgicalresection)、化學療法、放射線療法,以及置放膽道支架等等[1]。

完全手術切除是唯一的治癒希望,但有約三分之一的病人腫瘤會進犯總膽管(英語:commonbileduct),而此類腫瘤無法手術切除,因此僅有少數腫瘤可以進行完全切除[1]。

完全切除後仍然建議繼續進行化療及放療[1]。

有些符合特定條件的病人可以進行肝臟移植(英語:livertransplantation)[2],但術後的五年存活率仍不到五成[5]。

膽管癌在西方世界相當罕見,大約每年每10萬人僅0.5–2例[1][5]。

東南亞等肝吸蟲流行的地區發生率較高[4],如泰國約每年每10萬人60例[4]。

韓國、上海的發生率甚至高於罕見癌症的標準[9]。

膽管癌一般發生於70歲左右,但患有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者常在40歲左右即發病[2]。

現今西方國家的肝內型膽管癌比例比起過去較高[5]。

目錄1症狀和症候群2風險因子3病理生理學4診斷4.1血液檢查4.2腹部造影4.3膽管造影4.4手術4.5病理5分期6治療6.1輔助性化療和放療6.2後期治療7病程8流行病學9研究10參考資料11外部連結症狀和症候群[編輯]皮膚和眼睛變黃(黃疸和鞏膜黃染)膽管癌最常見的生理變化為肝功能異常、黃疸(膽管阻塞後,膽汁導致眼睛和皮膚變黃)、腹痛(30%–50%)、全身搔癢(66%)、體重減輕(30%–50%)、發燒(小於20%)、糞便和尿液顏色改變[10][11]。

症狀的類別取決於腫瘤在膽管中的位置:位於肝外膽管者較可能發生黃疸;位在肝內膽者則較常發生腹痛,但不常伴隨黃疸[12]。

膽管癌患者的肝功能血液檢驗報告往往會呈現出各種「阻塞性」特徵:意即膽色素、鹼性磷酸酶、丙麩胺酸轉移酶(英語:gammaglutamyltransferase)濃度上升,但轉氨酶濃度正常,此類檢驗結果排除了發炎或肝實質組織感染的可能,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