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出不窮的流行——談桿菌性痢疾 | 志賀桿菌病

也有人稱之為「志賀菌病」或「細菌性痢疾」,以下本文簡稱為痢疾。

志賀菌以 ...層出不窮的流行——談桿菌性痢疾傳染病內科蔡季君講師 民國八十六年底新竹縣關西鎮幾個國小、幼稚園、托兒所發生桿菌性痢疾流行,陽性個案師生累計共一百七十名;回溯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至八十五年一月間,更是有全國最大宗的流行,發生在桃園縣某國小師生共四百多人的感染事件。

這幾年間在台灣,桿菌性痢疾大小流行不斷,大都發生在學校、安養院、精神病院、監獄,除了人與人之交互感染外,地下水的污染也是重要的肇因。

究竟這個疾病有何症狀及該如何防治呢? 桿菌性痢疾是一種由革蘭氏陰性桿菌,稱之為「志賀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病變,也有人稱之為「志賀菌病」或「細菌性痢疾」,以下本文簡稱為痢疾。

志賀菌以人類為主要宿主,特別是一至四歲的兒童。

傳染方式主要由帶菌病人的糞便排出後,污染環境,再經口傳染。

全世界都有分布,特別盛行於人口密集,以及個人和環境衛生不良的地區。

由於志賀菌甚至可在污水中存活三十天之久,而研究顯示,只要吃下十隻以上的細菌,就可能致病(沙門氏菌約103~105致病菌量),可想而知,其傳染力非常高,容易造成大規模流行。

就衛生水準低落地區、營養不良的人們而言,痢疾對各年齡層都是一種常見的嚴重疾病。

在擁擠及衛生環境不良社區常見流行,如監獄、托兒所、療養院、難民營。

在熱帶、亞熱帶及溫帶、生活水準較低的地區,也是一種重要的地方流行性疾病。

傳播的途徑主要有(1)日常生活接觸,手是主要媒介(2)水源的污染,可爆發流行(3)虫媒的傳播,如蒼蠅、蟑螂等污染食物。

 痢疾之潛伏期通常為一至三天,細菌以侵犯小腸末端及大腸為主。

會有突發性的腹痛、發燒、水樣腹瀉、嚴重病人糞便含黏液和膿血,並伴隨著裡急後重(有便意而又大不出來)。

二至五天內一半以上的成人病例,其症狀會自然平息。

但在小孩及老人,會因失水及電解質流失,導致脫水、酸中毒,甚至死亡。

病程的嚴重程度及致死率與宿主的年齡、營養狀況及病菌之血清型有關。

志賀菌分為四群,即痢疾志賀菌、宋內志賀菌、副痢疾桿菌及鮑氏志賀菌。

而痢疾志賀菌引起的痢疾會較嚴重且易有併發症,如毒性巨結腸症及溶血尿毒症候群。

相反地,宋內志賀菌,則病程較短且症狀較輕。

而副痢疾桿菌可能在免疫特質(HLA—B27陽性)病人引起反應性關節炎(萊特症候群)。

大部分人在痢疾復原後,會短時間地散佈細菌,通常在四星期內。

使用抗生素治療,可縮短痢疾桿菌存於大便中至一星期內。

少數病人會成為慢性帶菌者,且會復發此疾。

實驗室診斷主要靠糞便培養,因較少造成菌血症,故血液培養常為陰性。

 治療主要為給予水分及電解質液之補充,通常並不需要使用止瀉藥。

抗生素投予可減輕症狀,縮短病程,且將自糞便散播志賀菌的傳染期,控制在一週內,如此便可降低傳染的機會,所以站在公共衛生的立場,一旦發現有桿菌性痢疾的發生,應立即投藥,以免造成大規模的流行。

一般投予抗生素的時間必須滿五天。

 預防的方法,可分成下列幾點:(1)糞便的消毒。

(2)水源的淨化及防護。

(3)食品製造和供應之消毒管理。

(4)避免虫媒污染食物。

桿菌性痢疾並不是嚴重疾病,只要遵照醫師指示服藥,應可在短期內康復。

重要的是平常要多注意環境衛生,方可避免疫病發生。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