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滋生細菌,可致感染或中毒!教你正確加熱殺菌 | 細菌 的食物

食物放置久了、保存不當,抑或是被污染,都可能出現細菌或病毒。

吃下腹中,就容易出現感染、腹瀉,甚至中毒和死亡。

加熱是最有效的食物 ...正|簡×搜尋首頁>副刊>生活>健康1+1>飲食營養>正文食物滋生細菌可致感染或中毒教你正確加熱殺菌文/齋藤勝裕(名古屋工業大學名譽教授)加熱是最有效的食物殺菌法,怎樣加熱能有效殺死細菌和病毒?(Shutterstock)【編者按】食物放置久了、保存不當,抑或是被污染,都可能出現細菌或病毒。

吃下腹中,就容易出現感染、腹瀉,甚至中毒和死亡。

加熱是最簡單有效的食物殺菌法,怎樣加熱能有效殺死病菌?食物中的細菌、病毒,會帶來三類危害食物長時間放置室內會引起腐敗。

腐敗是指,食物中的有機物經由細菌作用變質的現象。

蛋白質腐敗後會產生腐敗胺的含氮化合物,散發獨特的「腐敗味」臭味,接著產生有機酸,出現酸味等特有的味道與臭氣。

如同細菌有許多種類,引起腐敗的細菌,作用方式也是包羅萬象,以下將細菌或病毒造成的危害分為三類,進行說明。

1.細菌本身造成危害細菌本身造成危害,是最容易理解的情況。

跟腐敗有關的細菌,是藉由細菌內部的酶的作用使食物腐敗,感染型細菌就屬於此類。

想要防止這類雜菌造成腐敗,必須消滅細菌,也就是利用殺菌劑或加熱等方式殺死細菌。

然而,有一個問題——細菌會將內部的酶釋放到外界,這就是發生在食物中的實際情況。

如果發生這種情況,使用殺菌劑也無濟於事,殺菌劑雖可消滅細菌,但對非生物的酶沒有作用。

不過,酶是蛋白質。

蛋白質經過加熱就會變性,失去功能。

因此,不必使用殺菌劑,加熱處理便有殺菌效果。

簡單來說,加熱食物確實是最有效的殺菌法。

2.細菌釋出毒素造成危害毒素型細菌會釋放毒素,毒素會造成食物腐壞。

換言之,造成危害的不是細菌本身,而是細菌產生的毒素對人類造成危害。

毒素型細菌分為兩種:在食物中繁殖並產生毒素的細菌,與進入人體後釋放毒素的體內毒素型。

細菌釋放的毒素是蛋白質的一種,加熱就會變性,失去毒性。

然而,這僅是「充分」加熱的情況。

料理使用的熱,溫度沒有高到能夠完全使所有毒素失去毒性,即便認為已經充分加熱的食物,內部也有可能溫度不夠高。

另外,有一種葡萄球菌毒素,即使100℃加熱30分鐘也不會發生變性。

因此必須注意不要接觸可能有危險性的食物。

加熱可以使食物中細菌釋放的毒素變性,但食物內部不一定得到充分加熱。

(Shutterstock)麻煩的是,例如肉毒桿菌,這種細菌會轉為芽孢型態。

如同前述,肉毒桿菌釋放的毒素是劇毒,但因為是蛋白毒,只要加熱就會失去活性變成無毒。

殺菌參考指標為80℃加熱30分鐘,或100℃加熱數分鐘。

然而,肉毒桿菌本身耐熱,想要使其失去繁殖力,必須100℃加熱6小時。

此外,這種菌還會轉為芽孢型態,進入休眠狀態,芽孢要用120℃加熱4分鐘以上才會失去活性。

在實際生活中,一般家庭料理的溫度無法使肉毒桿菌失去活性。

肉毒桿菌為厭氧性菌,會在缺乏空氣處繁殖。

例如,蜂蜜中有很高的機率有肉毒桿菌,需注意不要餵食幼兒。

芥末蓮藕是一種日式菜餚,在煮熟的蓮根孔中填塞芥末泥,略微炸出薄麵衣,是熊本縣特產。

1984年6月,芥末蓮藕發生肉毒桿菌引起的集體食物中毒事件,36位患者中有11位死亡,是一起重大事件。

許多人會購買芥末蓮藕作為旅行的伴手禮,因此當時患者遍布約10個縣市。

官方查明,芥末粉因故附著肉毒桿菌,在真空包裝的厭氧性條件與適當溫度的條件下,造成肉毒桿菌大量繁殖。

有些細菌是進入人體以後,也就是進入消化道後,才釋放毒素(體內毒素型細菌)。

人體難以分解、去除這種細菌釋出的毒素,預防的方法只有避免這類細菌進入人體,防禦對策與感染型細菌相同。

3.病毒造成危害冬天發生的食物中毒,有90%是諾羅病毒所引起。

1968年,美國俄亥俄州(Ohio)諾沃克(Norwalk)小學發生集體食物中毒,在患者的糞便中發現了諾羅病毒,於是根據地名命名為諾羅病毒(Norovirus)。

病毒必須有宿主才能增殖,在食物中無法自行增殖。

諾羅病毒會在人類、牛隻的腸道中滋生,經由糞便、嘔吐物排出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