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球蛋白血症 | 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macroglobulinemia)簡稱(WM),是一種血液系統疾病,是一種侵犯正常情況下合成和分泌IgM的B 淋巴漿細胞惡性增生性疾病,以惡性細胞合成 ...巨球蛋白血症跳轉到:導航,搜索A+醫學百科>>巨球蛋白血症巨球蛋白血症(macroglobulinemia)簡稱(WM),是一種血液系統疾病,是一種侵犯正常情況下合成和分泌IgM的B淋巴漿細胞惡性增生性疾病,以惡性細胞合成並分泌大量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致血中IgM增高為特徵的一種病症。

它的許多症状是由於血漿中運行的大量的高分子巨球蛋白而產生的。

這些單克隆的IgM蛋白有些是針對自體IgM(類風濕因子)或紅細胞抗原(冷凝集素)的抗體。

  目錄1症状2病因3分類4症状體症5診斷依據6治療原則7療效評價8提示9參考症状一般來說,有12%患單克隆丙種球蛋白病的病人患有巨球蛋白血症;約有5%患B細胞非霍奇金病的人血清中可以發現IgM成分。

這種情況稱為巨球蛋白血症性淋巴瘤。

患巨球蛋白血症的人大多是老年人,平均發病年齡65歲。

男性發病多於女性,有高黏滯症候群的症状,如疲勞、皮膚黏膜出血、視力障礙、頭痛、以及各種各樣的神經症狀。

當心肺功能表現明顯時,血漿容量的增加也造成了循環方面的損害,表現為對寒冷過敏。

有些病人反覆發生細菌感染。

檢查時可以發生全身性淋巴結腫大,紫癜,肝脾腫大,視網膜靜脈呈現香腸狀。

還有5%的人可以發生澱粉樣變。

實驗室檢查常有中度貧血,有顯著的紅細胞錢串形成和血沉很快的特點,白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多,血小板減少,可能存在冷沉球蛋白,類風濕因子,冷凝集素;可出現Coombs氏直接試驗陽性。

  病因原發性巨球蛋白血症確切的病因尚不清楚。

可在家族及同卵雙胞胎中發病,推測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環境因素、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感染在原發性巨球蛋白血症中的發病作用尚不明確。

巨球蛋白血症的治療目前尚沒有非常理想的治療方法,通常採用烷化劑和苯丁酸氮芥治療,中醫治療只能是對症下藥,控制病情的發展,提高生存質量。

  分類巨球蛋白血症可分以下三種情況:①原發性巨球蛋白症:本病症1994年首先由Waldenstrom所描述,因此又稱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WM)。

原發性巨球蛋白血症又稱巨球蛋白血症。

系分泌大量單克隆IgM(巨球蛋白)的漿細胞樣淋巴細胞惡性增生性疾病,常累及B細胞發生的部位包括骨髓、淋巴結和脾臟。

主要臨床表現為巨球蛋白所致的高粘滯血症。

本病病因不明。

多發於50歲以上,男性約佔2/3。

  症状體症1.起病隱匿、緩慢,早期常無不適或乏力,體重減輕。

2.貧血、出血(常見皮膚紫癜、鼻衄)。

3.淋巴結、肝、脾腫大。

4.部分巨球蛋白具有冷球蛋白性質可引起血管栓塞和雷諾現象。

5.高粘滯度症候群:視力障礙、一過性癱瘓,反射異常,耳聾、意識障礙甚至昏迷,亦可發生心力衰竭。

  診斷依據1.老年患者有不明原因貧血及出血傾向。

2.中樞和/或周圍神經系統症状。

3.視力障礙。

4.雷諾現象。

5.肝脾淋巴結腫大。

6.血清中IgM>10g/L。

7.可有全血細胞減少,外周血可出現少量(<5%)不典型幼稚漿細胞。

8.骨髓、肝、脾、淋巴結有淋巴樣漿細胞浸潤。

9.血液粘稠度增高。

  治療原則1.降低高粘滯血症,包括血漿置換術。

2.化療。

3.對症治療、支援治療。

4.嚴重貧血者可輸血和/或人體白蛋白。

  療效評價1.完全緩解:血清M蛋白成分消失,IgM定量正常,體檢檢查、骨髓象及血清粘滯度均恢復正常。

2.部分緩解:血清IgM定量減少50%,淋巴結縮小50%,血清粘滯度降低50%。

  提示本病的治療根據病人不同時期給以不同的治療,若病人無症状常可保持多年的穩定而不需治療。

只需嚴密的隨訪。

病情隱匿的巨球蛋白血症病人中數生存期約3年,但許多病人可存活10多年。

有嚴重高粘滯血症者,積極治療如血漿置換術、應用化療及使用抗凝藥治療後常可緩解。

終末期病情迅速加重,常死於感染、出血、或血栓形成,故及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