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痢疾 | 菌痢 症状

細菌性痢疾跳轉到:導航,搜索A+醫學百科>>細菌性痢疾細菌性痢疾(bacillarydysentery)簡稱菌痢。

是志賀菌屬(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菌痢常年散發,夏秋多見,是中國的常見病、多發病。

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粘液膿血便等,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藥治療,治癒率高。

療效欠佳或慢性變多是因為未經正規治療、未及時治療、使用藥物不當或耐藥菌株感染。

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治癒的關鍵。

目錄1細菌性痢疾病原學2細菌性痢疾臨床表現2.1急性菌痢2.2中毒型菌痢2.3慢性菌痢3細菌性痢疾診斷依據3.1急性菌痢3.1.1診斷3.1.2鑒別診斷3.2急性中毒型菌痢3.3慢性菌痢4細菌性痢疾預防5細菌性痢疾治療6細菌性痢疾專家提示7什麼樣的人容易得痢疾8參看細菌性痢疾病原學痢疾桿菌屬於腸桿菌科志賀氏菌屬(Shi-yella),革蘭氏染色陰性,無動力,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良好。

適宜於低溫潮濕的環境,對陽光直射、加熱及一般消毒劑抵抗力差。

根據生物化學反應及抗原組成分成4群:A群包括志賀氏志賀氏菌及施氏志賀氏菌,B群包括弗氏志賀氏菌(8個血清型),C群包括鮑氏志賀氏菌(15個血清型),D群為索氏(宋內氏)志賀氏菌。

各群均可產生內毒素,志賀氏志賀氏菌還可產生外毒素,因此,所致臨床症状較重。

20世紀末,志賀氏菌感染少見,中國某些地區仍有流行;弗氏志賀氏菌感染在中國占首要地位,且易轉成慢性,排菌時間長;索氏志賀氏菌感染有增高的趨勢,但感染較輕。

  細菌性痢疾臨床表現1.急性菌痢:急性腹瀉,伴有發冷、發熱、腹痛、里急後重、排粘液膿血便;全腹壓痛、左下腹壓痛明顯。

2.急性中毒型菌痢(多見於2-7歲兒童):起病急驟,突然高熱,反覆驚厥,嗜睡、昏迷,迅速發生呼吸衰竭。

腸道症状輕或缺如。

3.慢性菌痢:有持續輕重不等的腹痛、腹瀉、里急後重,排粘液膿血便的痢疾症状,病程超過兩個月。

   急性菌痢主要有全身中毒症状與消化道症状,可分成四型:①普通型。

起病急,有中度毒血症表現,怕冷、發熱達39℃、乏力、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里急後重。

稀便轉成膿血便,每日數十次,量少,失水不顯著。

一般病程10~14天。

②輕型。

全身中毒症状、腹痛、里急後重均不明顯,可有低熱、糊狀或水樣便,混有少量粘液,無膿血,一般每日10次以下。

糞便鏡檢有紅、白細胞,培養有痢疾桿菌生長,可以此與急性腸炎相鑒別。

一般病程3~6天。

③重型。

有嚴重全身中毒症状及腸道症状。

起病急、高熱、噁心、嘔吐,劇烈腹痛及腹部(尤為左下腹)壓痛,里急後重明顯,膿血便,便次頻繁,甚至失禁。

病情進展快,明顯失水,四肢發冷,極度衰竭,易發生休克。

④中毒型。

此型多見於2~7歲體質好的兒童。

起病急驟,全身中毒症状明顯,高熱達40℃以上,而腸道炎症反應極輕。

這是由於痢疾桿菌內毒素的作用,並且可能與某些兒童的特異性體質有關。

  中毒型菌痢又可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分為三型:休克型(主要表現為周圍循環衰竭,口唇及肢端青紫,皮膚呈花斑狀,血壓降低,少尿、無尿,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甚至昏迷)、腦水腫型(顱壓增高,血壓升高,嗜睡,反覆嘔吐、驚厥,面色蒼白,繼而昏迷,呼吸衰竭)及混合型(是以上兩型的綜合表現,最為嚴重)。

由於中毒型的腸道症状不明顯,極易誤診。

  慢性菌痢菌痢患者反覆發作或遷延不愈達2個月以上者。

部分病例可能與急性期治療不當或致病菌種類(弗氏菌感染易轉為慢性)有關,也可能與全身情況差或胃腸道局部有慢性疾患有關。

主要病理變化是結腸潰瘍性病變,潰瘍邊緣可有息肉形成,潰瘍癒合後留有瘢痕,導致腸道狹窄,若瘢痕正在腸腺開口處,可阻塞腸腺,導致囊腫形成,其中貯存的病原菌可因囊腫破裂而間歇排出。

分型如下:①慢性隱伏型。

病人有菌痢史,但無臨床症状,大便病原菌培養陽性,作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見菌痢的表現。

②慢性遷延型。

病人有急性菌痢史,長期遷延不愈,腹脹或長期腹瀉,粘液膿血便,長期間歇排菌。

為重要的傳染源。

③慢性型急性發作。

病人有急性菌痢史,急性期後症状已不明顯,受涼、飲食不當等誘因致使症状


常見健康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