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疾病百科-内江市东兴区人民医院【官方网站】 | 外陰惡性顆粒細胞瘤

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外阴恶性颗粒细胞施万细胞瘤). 简介 症状 病因 预防 鉴别 护理 并发症. 挂号科室:; 发病部位:外阴; 传染性:无传染性; 传播途径:; 多发 ...疾病百科您的位置:内江市东兴区人民医院疾病百科详细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外阴恶性颗粒细胞施万细胞瘤)简介症状病因预防鉴别护理并发症挂号科室:发病部位:外阴传染性:无传染性传播途径:多发人群:女性人群典型症状:囊性肿块核分裂象增多结节  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根据其组织来源有学者认为应该称之为恶性颗粒细胞施万细胞瘤,但习惯仍称之为恶性颗粒细胞瘤。

典型症状:囊性肿块核分裂象增多结节一、症状临床一般无特殊症状,大多是偶尔发现,阴唇处多见,偶见于阴蒂。

多单发,多发性结节少见。

通常表现为真皮或皮下孤立的无痛结节,大小从1.5~12cm不等,质硬。

二、诊断由于恶性颗粒细胞瘤核的异型性和细胞多形性可不明显,而临床良性的颗粒细胞瘤可表现为核多形性和核分裂象增多,同时良性颗粒细胞瘤可为多中心病灶,所以良、恶性较难鉴别,尤其应特别注意恶性颗粒细胞瘤中组织学表现为良性,而生物学行为是恶性的一面,要在转移前做出诊断往往较困难。

所以在诊断时应多取材,多切片,仔细查找核异型区,特别注意血管侵犯。

有学者提出恶性颗粒细胞瘤的诊断标准需结合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认为需具有:核分裂象增多;肿块坏死;空泡状核伴大的核仁;显著的梭形;Ki-67>10%和p53阳性。

Tsuchida等(1997)认为异型的核分裂象最能预示侵袭性的临床行为,而核的异型和局部浸润并不能作为诊断恶性的标准。

一、发病原因以往曾认为恶性颗粒细胞瘤来自肌母细胞(称恶性颗粒性肌母细胞)、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未分化间叶细胞等。

但近年来通过免疫组化和电镜超微结构发现均支持是施万细胞来源。

二、发病机制肿瘤表面皮肤完整。

肿块边界不清,因此肿瘤常带有周围的脂肪和肌肉。

切面肿瘤呈灰黄色。

光镜下见瘤细胞大小不等,呈巢状或索状,胞体圆形、多边形、卵圆形、梭形不等。

胞浆丰富,充满大小相似、分布不均匀的嗜酸性颗粒,PAS阳性。

胞核大小不等及深染,核分裂象>2/10HPF,可见凝固性坏死,见到转移则诊断更为明确。

电镜下见胞浆内颗粒为自噬小泡,同时可见有髓或无髓的轴索样结构。

瘤细胞呈S-100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CD68和CD57(Leu-7)可为阳性,但特异性均不强。

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预防颗粒细胞瘤为卵巢低度恶性肿瘤,因为其有“晚期复发”的特征,长期随诊更为必要。

  1.成人型颗粒细胞瘤 开始每3个月随诊1次,1年后每半年复查1次。

重要的是坚持长期随诊。

由于成人型颗粒细胞瘤术后5年、10年甚至20年复发均有报道,Lauszus等(2001)报道临床Ⅰ期颗粒细胞瘤的5年生存率为94%,10年为82%20年为62%,所以要随诊5~10年,甚至更长时间。

2.幼年型颗粒细胞瘤 大约有5%的幼年型颗粒细胞瘤为恶性,其特点是复发快,一般在最初诊断后2年内就可以广泛腹腔内扩散,故术后严密随诊对这类病人更显重要。

随诊时间亦应每3个月1次,1年后每半年1次为宜。

3.随诊内容(1)全身体检:腹部尤应注意,触摸有无包块、有无腹水的发生。

(2)认真仔细的妇科盆腔检查对于盆底、子宫直肠窝侧穹隆等处出现的增厚、结节要十分敏感,了解有无复发病灶的出现。

(3)内分泌检查:随诊阴道涂片变化,检测血内、尿内激素水平变化。

(4)影像学检查:X线胸片检查,了解有无远处转移;盆腔B超MRI、CT均可了解盆腔、腹腔脏器有无转移及手术区域内有无复发。

(5)肿瘤标记物测定:这是最有意义的随诊监测手段。

国外已做出了有价值的结果,Long等(2000)报道,抗米勒管因子(AMH)的超敏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可以发现早期复发病灶或临床前期病变。

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鉴别  1.外阴平滑肌瘤该瘤体质硬,界限清楚,病理检查可确诊。

2.外阴纤维瘤此瘤有包膜,界限清楚,常带蒂。

镜下见大量纤维细胞。

3.外阴恶性肿瘤如外阴平滑肌肉瘤、外阴纤维肉瘤等。

恶性肿瘤生长较快,常伴有疼痛感,病理检查可确诊。

一、食疗方(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