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 | 外陰惡性顆粒細胞瘤

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根据其组织来源,有学者认为应该称之为恶性颗粒细胞施万细胞瘤,但习惯仍称之为恶性颗粒细胞瘤。

通常表现为真皮或皮下孤立的无痛结节, ...百度首页网页新闻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文库百科首页历史上的今天百科冷知识图解百科秒懂百科懂啦秒懂本尊答秒懂大师说秒懂看瓦特秒懂五千年秒懂全视界特色百科数字博物馆非遗百科城市百科恐龙百科多肉百科艺术百科科学百科用户蝌蚪团热词团百科校园分类达人百科任务百科商城权威合作合作模式常见问题联系方式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已投票0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编辑锁定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认证。

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根据其组织来源,有学者认为应该称之为恶性颗粒细胞施万细胞瘤,但习惯仍称之为恶性颗粒细胞瘤。

通常表现为真皮或皮下孤立的无痛结节,大小从1.5~12厘米不等,质硬。

就诊科室肿瘤科,妇科多发群体妇女常见发病阴唇常见病因施万细胞的转移专家解读阴道癌及其如何治疗恶性肿瘤一定要早采取手术治疗。

科普中国致力于权威的科学传播本词条认证专家为吴令英丨主任医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科肿瘤审核袁光文丨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科肿瘤审核于靖蓉丨主治医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科肿瘤审核疾病概况科普文章目录1病因2临床表现3检查4诊断5鉴别诊断6治疗7预后基本信息就诊科室肿瘤科,妇科多发群体妇女常见发病部位阴唇常见病因施万细胞的转移常见症状真皮或皮下孤立的无痛结节,大小从1.5~12cm不等,质硬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病因以往曾认为恶性颗粒细胞瘤来自肌母细胞(称恶性颗粒性肌母细胞)、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未分化间叶细胞等。

但近年来通过免疫组化和电镜超微结构发现均支持来源于施万细胞。

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临床表现恶性颗粒细胞瘤临床一般无特殊症状,大多是偶尔发现,阴唇处多见,偶见于阴蒂。

多单发,多发性结节少见。

通常表现为真皮或皮下孤立的无痛结节,大小从1.5~12cm不等,质硬。

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检查1.肿瘤标志物检查。

2.p53抑癌基因检测。

3.组织病理学检查(1)大体表现肿瘤表面皮肤完整。

肿块边界不清,因此肿瘤常带有周围的脂肪和肌肉。

切面肿瘤呈灰黄色。

(2)镜下表现瘤细胞大小不等,呈巢状或索状,胞体圆形、多边形、卵圆形、梭形不等。

胞浆丰富,充满大小相似、分布不均匀的嗜酸性颗粒,PAS阳性。

胞核大小不等及深染,核分裂象>2/10HPF,可见凝固性坏死,见到转移则诊断更为明确。

(3)免疫组化瘤细胞呈S-100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CD68和CD57(Leu-7)可为阳性,但特异性均不强。

由于恶性颗粒细胞瘤核的异型性和细胞多形性可不明显,而临床良性的颗粒细胞瘤可表现为核多形性和核分裂象增多,同时良性颗粒细胞瘤可为多中心病灶,所以良、恶性较难鉴别,尤其应特别注意恶性颗粒细胞瘤中组织学表现为良性,而生物学行为是恶性的一面,要在转移前做出诊断往往较困难。

所以在诊断时应多取材,多切片,仔细查找核异型区,特别注意血管侵犯。

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诊断有学者提出恶性颗粒细胞瘤的诊断标准需结合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认为需具有:核分裂象增多;肿块坏死;空泡状核伴大的核仁;显著的梭形;Ki-67>10%和p53阳性。

异型的核分裂象最能预示侵袭性的临床行为,而核的异型和局部浸润并不能作为诊断恶性的标准。

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鉴别诊断应与下列疾病鉴别:1.外阴平滑肌瘤该瘤体质硬,界限清楚,病理检查可确诊。

2.外阴纤维瘤此瘤有包膜,界限清楚,常带蒂。

镜下见大量纤维细胞。

3.外阴恶性肿瘤如外阴平滑肌肉瘤、外阴纤维肉瘤等。

恶性肿瘤生长较快,常伴有疼痛感,病理检查可确诊。

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治疗1.手术广泛局部切除和区域淋巴结切除。

2.放疗以往认为该瘤对放疗不敏感,但Ramos等(2000)提出对局部肿块,不能完全切除或切缘阳性的患者,可在术后选择≥60Gy剂量的放疗。

外阴恶性颗粒细胞瘤预后本瘤预后差,生长快,局部复发率高,复发在术后2~6年(中位复发时间3年)。

本瘤易远处转移,可经淋巴管转移至区域淋巴结或通过血行途径转移至肺、肝和骨等。

肿瘤患者的中西医康复治疗(三)保持合理、均衡、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