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巫醫到現代臨床照護 2,500年來的醫療史,只有這件事沒有 ... | 西方醫學歷史

醫病關係從巫醫到現代臨床照護──2,500年來的醫療史,只有這件事沒有變作者周恬弘2017-11-2112世紀的義大利壁畫,圖中人物即希波克拉底和繼承其學派的醫師蓋倫。

圖片來源:Wikipedia11月12日是我國的醫師節,在這個月份,不妨回顧一下醫師和醫療的演變,從歷史中思考醫師與醫病關係。

從超自然神秘經驗到客觀體系醫師這個行業幾乎跟人類的歷史一樣源遠流長。

很長一段時間,醫療與宗教活動密不可分。

那時的巫師同時扮演神職人員、藥師和醫者的角色,透過占卜、巫術和草藥替人治病,或減輕人們的病痛。

在定居社會形成後,才逐漸分工,出現比較專職的巫師、助產師、草藥師和正骨師等與醫療有關的職人[1]。

古埃及著名的御醫印和闐(Imhotep,或翻譯為印和泰,西元前2,700年左右)便是集祭司、醫師、建築師於一身的傳奇人物,後來被埃及人神格化,成為醫學之神。

同樣地,早期中國和希臘都有將重要醫療人物奉為神明的實例,並且有主宰健康與醫療的神祇。

一直到西元前3,000年至500年之間,美索不達米亞、埃及、中國、希臘等地分別出現脫離宗教活動的醫學,醫療才開始與宗教或超自然神秘經驗分道揚鑣,改為對疾病和人體進行客觀的觀察,試著對各種病症予以區分、探討原因並提出治療的方法。

目前居世界醫學主流的西方醫學,是受到好幾股醫療學派的影響,經過2,500年演變而來的。

大約西元前5世紀,希臘的希波克拉底主張用自然知識而非神祕主義行醫,認為生理和病理必須以自然理論解釋,醫術也要根據知識,與神靈醫學傳統很不相同。

希波克拉底與其學生是西方首批俗世(非神職)的醫療人員,他們發展出一種具有菁英理想的醫療專業[2],以及醫者的社群與倫理規範,並留下豐富的醫學典籍,到今天仍然在形塑醫界的運作樣貌。

全觀與微觀醫療之爭希波克拉底學派認為疾病是人體受到擾動,失去自然的平衡所造成的。

致病的主要原因是決定生理韻律的四種體液(血液、黃膽汁、黏液和黑膽汁)失衡,而體液的運行又與自然環境的要素(氣、火、水、土)與四季變化有所互動,且由於體液的比例不同,導致每個人的特質或脾氣有所差異。

希波克拉底認為人體有自癒的能力,因此醫師千萬不要過度介入干涉,而要藉由仔細觀察與檢查病人,預測病情的可能發展,從旁幫助回復自然平衡的狀態。

治療的方針在於修復自然環境,考量病人的體質,給予必要的引導,重建病人與環境之間的適當關係,助其恢復健康[3]。

用今天的術語來說,希波克拉底學派可說是「自然醫學」或「整全醫療」(holisticmedicine)的早期倡導者,以全觀角度看重病人的整體需要,而非只關注疾病。

雖然體液學說已經不再被現代醫學所採用,但是希波克拉底強調客觀診察病人、與病人保持合乎倫理的關係、重視醫療社群和醫者之間的互動、醫學教育與傳承等理念,仍深深影響現今的醫療環境與運作。

另一個影響西方醫學發展的派別是「尼德斯」(Cnidus)學派。

尼德斯是位於小亞細亞(今土耳其)半島上的古希臘城市,與希波克拉底發源地柯斯島(Cos)同在愛琴海上僅距離20公里隔海對望。

尼德斯學派與希波克拉底學派大約是同一個時期互相競爭的兩種醫學觀點[4],就跟他們的地理對峙一樣。

相較於希波克拉底學派重視整個病人的狀態,尼德斯學派關注的焦點在疾病本身與個別的器官。

他們用心於疾病分類與確實診斷,研究特定器官病變所造成的症狀,努力加以分門別類。

比如他們可以辨認與膽汁有關的7種疾症,以及12種膀胱相關的病症。

現代科學與醫學的觀點其實比較接近尼德斯學派的思維,都是採用化約主義,將研究的對象有系統地加以細分,深入探究根本的原理。

但是由於當時社會與宗教規範嚴禁解剖人體,使得生理與病理的研究大受限制,尼德斯學派無法進一步擴大其學理和應用範圍,而趨於沉寂。

過度推論與被權威壓制的醫療希波克拉底的學說經過子弟兵的推展,逐漸廣為人知,可是後來卻臆測多於實際觀察、空泛理論取代實證經驗,也演變出現許多互相較勁的學派。

經西元2世紀的蓋倫醫師重新強調解剖和生理的實驗研究,指出人體的運作法則及致病機轉,並留下大量的著作,才使醫學踏入科學的領域[5]。

可惜的是,蓋倫還是秉持「至高無上的神已經決定完美構造與功能」的堅定信仰,不免用猜測和推論去填補他所未知的現象,試圖建構他的醫學體系;加上他只能用動物進行解剖,導致學說出現許多與事實不符的內容。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