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醫學史有助醫療人員的養成教育。 | 西方醫學歷史

在這個時期,希波克拉底與蓋倫的醫書皆屬醫學專業教育內容。

醫師對於醫學知識的態度類似中醫。

中醫至今仍研究黃帝內經、傷寒論、針灸甲乙經等。

對西方醫學而 ... ■ 課綱內容  第一部:醫學史縱觀 單元七:醫學史與醫學教育:醫學教育期待什麼樣的醫學史?(陳恒安)  一、宗旨與目標: 本單元將介紹醫學史在醫學教育中的功能演變。

希望透過西方醫學史研究與教學的發展經驗,提供台灣醫學人文教育思索發展的可行方向。

本單元以德國醫師國家考試「醫學史、理論與倫理」(Geschichte,TheorieundEthikderMedizin)科目所涵蓋的內容為例,說明醫學史有助醫療人員的養成教育。

學生修習本單元之後,應該:1.認識醫學史、醫學倫理所處理的對象與重點(醫學理論或哲學部分較少觸及)2.認識科學史與醫學倫理之間的關係3.了解醫療與社會文化之間緊密的關聯4.思索將醫學人文議題視為花絮課程的觀點  二、教學大綱:  1.醫學史與醫學教育關係的發展學者李尚仁曾在《醫望》寫過一篇〈醫學史與醫學教育〉,簡要回顧西方醫學教育如何「看待或使用」醫學史的發展歷程。

文章整理出幾個時期:(1)十九世紀前:醫學史是醫學知識的一部份。

在這個時期,希波克拉底與蓋倫的醫書皆屬醫學專業教育內容。

醫師對於醫學知識的態度類似中醫。

中醫至今仍研究黃帝內經、傷寒論、針灸甲乙經等。

對西方醫學而言,在這個時期的醫學史,呈現外在真實,醫療實踐乃基於此真實的推論與應用。

譬如,過去經典中所使用的藥物,或流行病的處理方式等等。

(2)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醫學史作為醫師的文化教養。

這時主要的醫學史作者為醫師或實驗室工作者。

資深工作者整理所專擅的專業歷史文獻,目的在藉歷史強化學科專業的自我認同,並彰顯科學醫學的特色與重要性。

因為,這時的科學醫學仍有許多競爭對手,如自然療法等。

話雖如此,醫學史在十九世紀上半葉與下半葉的重點還是有些不同。

十九世紀上半葉,醫學史家承繼啟蒙觀點,多半將醫學史視為進步史。

從1804年W.H.Williams的論文"AConciseTreatiseontheProgressofMedicine"中,我們清楚看到學者強調醫學的「進步」(progress)。

文章中,作者以蓋倫生理學來對照英國醫師哈維的血液循環論,用以呈現後者的進步。

 十九世紀中期左右,隨著自然科學中實驗科學的興起,醫學史逐漸將「科學」作為書寫歷史的範疇。

這時候的醫學史著作,就會出現像法國學者CharlesDaremberg的著作HistoiredesSciencesMedicales(1870)這樣「醫學科學」(medicalsciences)的標題。

這些著作都強調進步不只是接受新知識,還要揚棄舊觀念,也就是求新知與除舊錯的歷史。

內容重點大多聚焦醫學發現,以及「偉大改革者」的出現,並將醫學標舉為西方文明對世界文明獨特的貢獻。

(3) 二十世紀,除了上述功能之外,醫學史逐漸發展成提供醫師超越自身專業之外的視野,最後促成醫學史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1.1 醫學史研究與教學在大學中的建制化以世界最早醫學史協會為例。

德國在1901年成立「德國醫學與自然科學史協會」(DeutscheGesellschaftfurGeschichtederMedizinundderNaturwissenschaften.此協會後來內入技術史,成為至今仍活躍運作的DeutscheGesellschaftfurGeschichtederMedizin,NaturwissenschaftenundTechnik,DGGMNT)。

這時雖已有許多學者在各大學授課,但大學中尚無正式研究教學機構。

1906年的萊比錫大學是第一個成立正式教學機構的學校。

之後,德語區大學陸續成立。

1930年代受納粹國家主義影響,德語區許多醫學史者出走美國,譬如,HenryE.Sigerist,OwseiTemkin,LudwigEdelstein,ErwinH.Ackerknecht。

這些學者影響美國醫學史研究甚深。

在德國,醫學史雖然成為醫學院的必修課,但是強化納粹意識形態的意圖太明顯,因此在戰後醫學史一度為人所忽略。

一直到1970年代,醫學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