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史:不是科學是文化——近年七種醫學史著作述評@ 歷史 ... | 西方醫學歷史

由於西方人習慣將醫學視為與科學、數學並列的門類,所以有些論著在討論通常所說的「科學」——即所謂「精密科學」(比如天文學、物理學等) ...關閉廣告歷史學X醫療史新時代跳到主文一個有關歷史學、舉凡醫學史、科技史、應用史學、衛生史、身體史、疾病史、環境史等方面的研究分享空間,有時版主也會哈拉一下,關心教育時事和人文動態(yahoosince2010/02,農曆新年,2013/09/12搬遷)部落格全站分類:圖文創作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May21Fri201022:27醫學史:不是科學是文化——近年七種醫學史著作述評載《中國圖書評論》2010年第2期 醫學史:不是科學是文化——近年七種醫學史著作述評□ 江曉原  ■ 劉 兵  《劍橋醫學史》,(美)羅伊·波特著,張大慶等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醫學史》,(意)卡斯蒂廖尼著,程之範主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楊念群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劍橋世界人類疾病史》,肯尼士·基普爾主編,張大慶主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醫學史》,(美)洛伊斯·瑪格納著,劉學禮主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身體的語言——古希臘醫學和中醫之比較》,(日)栗山茂久著,陳信宏等譯,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德貞傳:一個英國傳教士與晚清醫學近代化》,高晞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 在我們科學史的視野中,醫學史是一個有點特殊的領域。

由於西方人習慣將醫學視為與科學、數學並列的門類,所以有些論著在討論通常所說的「科學」——即所謂「精密科學」(比如天文學、物理學等)——的歷史時,不將醫學包括在內。

而在我們國內的論著中,則幾乎毫無例外地將醫學史包括在科學史的範疇之內,因為我們一直將醫學視為「科學」的一部分——而實際上,這種觀念卻是中國人在「全盤西化」時,受西方人影響而確立起來的。

  2000年以來,醫學史方面的書已經出版了不少,包括幾種卷帙較大的著作。

對於這些著作,我經常注意到的,往往首先不是其中所敍述的醫學發展的歷史,而是這些著作引發的對於疾病、健康、身體等等基本概念的思考。

  例如,在閱讀卷帙浩繁的《劍橋世界人類疾病史》時,我經常聯想到的問題是:疾病究竟是什麼?——它們是早就存在於客觀世界中的,還是人類隨著文明的發展而逐漸建構出來的?此書在這個問題上,採取了各種想法都有所反映的做法。

我們既能看到「相信疾病是具有自身存在的真實的實體」的本體論觀點,也能看到生理學家認為疾病「是一段時期內某人身上的一個獨特過程」的觀點。

激進的本體論觀點甚至認為,一次成功的手術可以「可以把病人與其疾病分開,它將病人送回床榻,而將疾病放到瓶子中去」。

而19世紀的C.伯納德則認為:「生命、死亡、健康和疾病,這些詞都沒有客觀實在性。

」本書作者也明確認識到:「疾病的定義在歷史中隨時間和地點而變化」、「疾病最終是由構成一個特定社會的那些人的話語和行為來定義的」。

  考慮到現代醫學還遠遠未能成為一門精密科學(比如像天文學或物理學那樣),所以疾病概念的社會建構成分肯定是相當大的。

更別提在醫德敗壞的情況下,醫生和藥品公司的利益聯盟會幹出什麼事情來了。

  ■ 順著你的思路,也許我們還是先談談醫學是否是「科學」這個話題為好。

這也是為後面的談話做些準備,因為,如果就歷史的研究來說,對其研究物件的性質在認識上還有問題,那肯定會影響到相關的歷史研究的。

  你剛說,我們這裏一直將醫學視為「科學」的一部分,這種觀念是受西方人影響而確立起來的。

從原則上講,這似乎有些道理,即我們受到了某種「科學主義」的影響,並因而將建立在西方近現代生理學等學科基礎之上的西方當代醫學作為「科學」來看待。

但具體地講,這種說法又有些問題。

因為,許多以醫學為研究物件的人文學者,其實並不把醫學視為「科學」,這也恰恰反映在那種像學術會議等的名稱上,會將醫學與數學、技術和科學相並列的做法。

比如,我就曾記得,在好多年前聽著名的美國醫學史家席文的講座時,聽他說他認為醫學不是「科學」,而是一種「術」(或者再加上些限定稱為「仁術」)。

  前兩年,在寫有關的文章時,又聽到我們的朋友、國內醫學文化研究專家王一方先生,對我講的「科學不是科學」的觀點,進行了更加精細的限定,即也許我們說「臨床醫學不是科學」(或精密科學)會更恰當些。

  之所以這樣說,那時因為考慮到在我們現在對西方近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