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靈魂 | 躁鬱症治療心路歷程

躁鬱之心』作者本身便是一位精神醫學教授,以其醫學專業的角度看待自己的『 ... 將與病症搏鬥的心路歷程仔細描繪,可以說是一部由病人立場看待『躁鬱症』的 ... 於是,在多年的煎熬之後,她求助精神科門診及前世今生的催眠治療,最後利用百 ... 三種靈魂-我與躁鬱症共處的日子 李俊昌長庚大學醫學系六年級還記得半年前在精神科病房的見習,每每都要穿過其他科病房所沒有的兩道上鎖的鐵門,彷彿走進一個全然與醫院不同的世界裡……。

住在精神科病房裡頭的病人,除了幾乎使得醫師束手無策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之外,絕大多數人都是因為所謂的情感性疾病(affectivedisorder)而到這兒--一個提供暫時的安身之所的病房,幫助病人盡快讓鬱症或是躁症的週期度過,而能儘早恢復原本的日常工作及社交活動。

而自己每每與病人接觸時,常在捫心自問究竟我能夠瞭解他們的感受嗎?還是我總是照著DSM-Ⅳ(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Ⅳ,診斷統計手冊)中的各項疾病的準則一項項在病人言談舉止之中去推敲出究竟病人可能罹患哪一種的疾病,而無法以同理心去感受病人心中的苦痛呢?或許是因為以同理心看待一般的疾病是比較容易的,因為你也曾經也得過同樣的疾病或是從身邊的親朋好友得知類似的經驗;然而,卻鮮少有人可以細細道來身為一個罹患精神疾病的病人是如何走過那段天人交戰的日子。

不知各位是否看過KayR.Jamison所寫的『躁鬱之心』呢?『躁鬱之心』作者本身便是一位精神醫學教授,以其醫學專業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躁鬱症』,並且將與病症搏鬥的心路歷程仔細描繪,可以說是一部由病人立場看待『躁鬱症』的自傳式病人手誌。

然而,或許是因為外文譯作或是因為作者的跳躍式寫作方式,在拜讀之後總覺得自己缺乏心靈的共鳴,無法能夠深刻感受到作者心中的苦痛。

如今,台灣也有一本類似《躁鬱之心》的著作,自己覺得此書甚至比《躁鬱之心》讓你更能貼近躁鬱症病人的心情,而這本書就是今天所要介紹的《三種靈魂-我與躁鬱症共處的日子》。

看過這本書之後,才會發現原來以前所看的類似書籍都太過生硬(可能是因為語言轉換之後的失真或是作者本身文學表達能力的欠缺),相對地,《三種靈魂》作者莊桂香女士本身即具有護理背景又加上豐富細膩的〝中文〞筆觸,帶領著讀者嚴肅地看待她的傷口,一同回憶當年罹病過程的種種,感受到作者在每一個過程所遭受到的種種煎熬。

作者由丈夫的外遇細細道來整個發病的開始。

由於對丈夫十分依賴,當發現丈夫在外另有新歡時,她的心彷彿被挖空一樣,在毫無心裡準備下,一夕之間天地變色,那年三十七歲的她,終日以淚洗面,哭泣可以從天黑到天明,如同死去最愛的親人。

長期自憐自怨、失落產生的敵意和不滿,無處宣洩,自尊和自信在那次事件裡消失殆盡。

之後,她的生活開始在萎靡不振、缺少目標的抑鬱情懷裡,不斷蔓延。

她將自己變成悲劇故事的女主角、外遇事件的受害人。

於是,在多年的煎熬之後,她求助精神科門診及前世今生的催眠治療,最後利用百憂解及鎮定劑逐漸控制原本失控的情緒。

然而,卻沒想到百憂解的錯誤使用反將她的情緒帶到最高點,將她體內蟄伏的另一個惡魔引發出來,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直撲而來。

經過一年的治療之後,她發現自己每天都快樂得不得了,誰會拒絕快樂?誰又會懷疑快樂?她確信醫師已經完全治好她的病。

那時,她在夜間部授課,白天總是精力充沛,到處拜訪朋友,或四處瀏覽文物,在文物店裡獨自迅速果斷地就下了買單。

這時與她長期以來的儉樸生活截然不同,優柔寡斷、軟弱無定見的性格已發生巨大丕變。

她曾經瘋狂崇拜中國古文物,大肆購買喜好的文物,甚至一口氣買下三幢上海郊外別墅。

這些都反映出當時正處在一個躁症的狀態,然而,躁症比鬱症更無法產生病識感,不僅是自己無法察覺,連身邊的親友也看不出其端倪。

因為它是逐漸改變人的思考行為,速度是緩步潛行的,讓病人及身旁的朋友以為這些改變都只是「個性」的一部份,因而忽略它的存在。

作者自述:「躁鬱症這兩極化的疾病已經使我成為『雙面夏娃』,百憂解的錯誤使用,又把我的情緒帶到最高點,宛如時光倒帶,重回青春,瀟灑走一回,亭亭於美學和靈光的大河,但是這些並不值得豔羨,因為這些歷程讓我不斷在改變面貌,我已經不知道哪一副靈魂才是真正的我了。

」作者也提到一般在臨床上會對於躁症病人監控的症狀,就是對於異性過度親暱。

她提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躁的世界看似充滿誘惑,也有非常危險的一面,就是對陌生人容易產生十足的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