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胖卻有脂肪肝,也有肝纖維化風險! | 脂肪肝

脂肪肝值得重視,因為它不是單一疾病,而是跟多重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都有關。

多數人可能以為肥胖者才會有脂肪肝,事實上體重 ...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第92期出刊日:2020-10-15返回上一層不胖卻有脂肪肝,也有肝纖維化風險!一項研究顯示,體重正常但有脂肪肝者,與肥胖且有脂肪肝者一樣,糖尿病與高血壓的風險比較高,肝纖維化程度也與肥胖且有脂肪肝者差不多。

 諮詢/林志陵(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科部主任)、劉俊人(臺大醫院內科部暨肝炎研究中心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內科暨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撰稿/張靜慧 台灣最常見的肝病,其實是脂肪肝,綜合各機構不同的研究報告,盛行率約在3成左右。

成年人男性約40%,女性約20%有脂肪肝;若是糖尿病人,男性可高達60%,女性則是40%。

 脂肪肝值得重視,因為它不是單一疾病,而是跟多重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都有關。

 多數人可能以為肥胖者才會有脂肪肝,事實上體重正常者一樣可能有。

那體重標準但有脂肪肝,會影響健康嗎?與罹患代謝症候群是否有關?最近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臺大醫院、台中榮總與國泰醫院共同完成「精瘦型與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之臨床表現」研究,於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發表,提供了部分答案。

 精瘦型vs肥胖型脂肪肝 這項研究找來18歲以上、共387位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他們都沒有B型、C型肝炎,分為「精瘦型」(LeanNAFLD)(身體質量指數BMI<25,平均為23)」及「肥胖型」(ObeseNAFLD)(BMI≧25,平均為28)」兩組。

其中精瘦型脂肪肝佔15%。

結果有以下主要發現: ‧體重:肥胖型組較重。

‧血壓:肥胖型組較高。

‧腰圍:肥胖型組較粗。

‧罹患糖尿病的比率(以有無服藥來看):兩組差不多。

‧罹患高血壓的比率(以有無服藥來看):兩組差不多。

‧肝發炎指數(AST、ALT):用國內標準看兩組差不多,但當改用美國肝臟研究學會(AASLD)較嚴格的肝發炎指數標準時,肥胖型組異常的比率比精瘦型組高。

‧血小板:兩組差不多。

‧凝血功能:兩組差不多。

‧腎功能:肥胖型組較不理想。

‧飯前胰島素:肥胖型組較高。

‧胰島素阻抗:肥胖型組較高。

胰島素阻抗可視為造成脂肪肝的指標,胰島素阻抗愈高,代表血糖控制愈差,對全身的新陳代謝都有影響,罹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增加。

 肥胖組數據較差 綜合上述結果可以發現,同樣是脂肪肝,但肥胖者在抽血檢驗的各項數據,都比精瘦者差、功能較不理想,表示預後可能較差。

 值得注意的是,精瘦型脂肪肝者,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的比率,跟肥胖組沒有太大差別,表示精瘦又有脂肪肝者,仍有罹患糖尿病與高血壓的風險,應該及早注意。

 肝纖維化程度精瘦型與肥胖型差不多 這項研究也用肝纖維化掃描儀(Fibroscan)來測量兩組肝脂肪含量指數(ControlledAttenuationParameter,CAP)及肝纖維化的程度,結果肥胖型組的脂肪肝含量指數較高,但纖維化程度兩組卻差不多。

另外用抽血指標(FIB-4及APRI)評估肝纖維化,兩組仍然差不多。

 這提醒我們,精瘦者雖然脂肪肝的含量較肥胖者少,胰島素阻抗也比肥胖者少,但肝纖維化的程度與肥胖者差異不大,這就投下不確定的變數,未來變成肝硬化與肝癌的風險是否比肥胖者低,目前還是未知數。

 明明不胖,怎麼會養出脂肪肝? 為什麼體重正常(精瘦)者還是會有脂肪肝?可能跟以下因素有關:1、胰島素阻抗:不管精瘦者或肥胖者,胰島素阻抗都與脂肪肝發生相關。

2、脂肪分布不均:精瘦者也許體重、腰圍都正常,但中心脂肪(內臟脂肪)可能偏高。

3、腸道微菌叢變化:比如有脂肪肝的人乳酸桿菌較一般人少。

近年有些研究發現腸道微菌叢與全身健康相關,包括脂肪肝的發生,其他還包括心血管疾病、失智症及巴金森氏症等,但詳細機轉還不明確。

另外基因、飲食也會影響腸道微菌叢的生態。

4、醣類攝取太多:脂肪肝主要來自三酸甘油酯的堆積,而三酸甘油酯的主要來源是油、糖及澱粉。

5、肌少症:肌少症與脂肪肝也有關,這兩年相關研究開始增加。

 不管胖瘦減重就可減輕脂肪肝 已經是瘦子了都還有脂肪肝,那該怎麼辦?因為瘦子可能胖在內臟脂肪,所以改善脂肪肝的方法還是一樣,就是減重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