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大腦想像的恐懼】心理學導師黃啟團:釐清 | 心理學 恐懼

恐懼是什麼?它是一種人類及生物的心理活動狀態。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恐懼是人們正面臨某種危險情境,企圖擺脫 ...Share圖片來源:Unsplash。

《VO》導讀: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面對的變化越來越多,有時,我們會陷入焦慮、不安的情緒中。

3千多萬用戶的心理學網站「壹心理」聯合創辦人、22年資歷的心理學導師黃啟團認為,當你分清楚「恐懼」與「焦慮」,就能懂得如何與焦慮共舞,從負面情緒中輕鬆走出來。

(責任編輯:翁筠茜)文/「壹心理」聯合創辦人、心理學導師 黃啟團有一次在印度學習,為了讓自己能有一個清靜的學習空間,去之前,我特別交代公司的管理層,學習期間,公司的事情不要找我。

不巧的是,我還是接到了同事的電話,她情緒很緊張,說出大事了,不得不打電話向我求救。

原來,我們主辦的「反脆弱」第十二屆實用心理學大會邀請的重要嘉賓吳曉波臨時有事,沒辦法出席。

可是大會的宣傳已經全面展開,而且門票已經全部賣出去了,還有一些人就是衝著他來的,怎麼辦?這可真是件大事,負責這次大會的同事不知道該怎麼辦,陷入了深深的焦慮中,食不知味,徹夜難眠。

變,是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法則!特別是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我們面對的變化越來越多,難免會陷入焦慮、不安的情緒中。

焦慮會影響我們的睡眠,降低我們的免疫力,還會嚴重拉低我們的生活品質。

面對焦慮,我們該怎麼辦呢?在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我們又要如何從焦慮中回歸生活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分清「恐懼」與「焦慮」這兩種不同的情緒。

沒有學過心理學的人,經常會混淆。

釐清這兩個概念,我們就可以從焦慮中輕鬆走出來。

適度的焦慮,具有積極意義恐懼是什麼?它是一種人類及生物的心理活動狀態。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恐懼是人們正面臨某種危險情境,企圖擺脫而又無能為力時所產生的擔驚受怕,是一種強烈壓抑的情緒體驗。

恐懼,也就是「害怕」,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我們要知道,恐懼並沒有什麼不好。

很多時候會聽人說:「如果我沒有恐懼就好了。

」甚至有一些話像「你這個膽小鬼」,好像膽小是不好的。

其實,這些都是對「恐懼」這種情緒的誤會或者誤導。

恐懼是有它天生的功能的,如果不懂得恐懼,我們人類可能就少了生存的可能性。

比如我們看到蛇,會恐懼,會害怕,於是會躲開,這樣才能確保生命不受威脅。

比如我們看到爆炸,會恐懼,於是會逃離,如此才能保障我們生存的機會。

所以,對當下發生的威脅如果你不恐懼──比如面對老虎你不恐懼,反而靠近牠,那恐怕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恐懼是對當下威脅的自然反應,當威脅解除時,恐懼自然會消失,恐懼並不會困擾我們的生活,相反地,它還會保障我們的生存。

所以,我們要學會接納恐懼,甚至感謝恐懼。

而焦慮就不同了,它是對未來可能發生威脅的預見性情緒反應,是大腦想像出來的一種恐懼。

一般情況下,適度的焦慮具有積極意義,它可以適度提高大腦的反應速度和警覺性。

比如,考前焦慮就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適度焦慮有利於考試發揮。

可是長期或過度焦慮,會使我們陷入一種負能量的磁場,影響我們的睡眠,消耗我們的能量,每天除了面對飯碗裡不知滋味的飯菜和枕邊散落的碎髮,不知該如何因應當下的生活,只好任由寶貴的生命在指間白白消耗,我們的健康也會受到影響。

未來還沒來,因此焦慮會一直存在,不斷消耗我們生命中的能量。

當我們焦慮時,所有的焦點都放在了一種可能會失去、可能會受到威脅的負面情緒裡,我們就沒有足夠的心力來想解決方案,面對未來。

人這一生,無論我們想讓自己有何種成就,都需要保持自己的能量,因為它是為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活力的源泉。

可是,當焦慮耗掉我們的能量後,我們就沒有多餘的能量去解決問題,未來就真的會受到威脅了。

焦慮不可怕,「不覺察」才可怕焦慮本是人類為了獲得更好的生存機會,充分調動身體機能以因應環境變化的一種大腦反應機制,可是,這種機制的過度反應,卻恰恰產生了相反的作用,過早地虛耗了生命的能量。

當生命的威脅真正來臨時,已無力應對,這就是焦慮的弔詭。

如果能夠覺察到這一點,當你感到焦慮時,試著把焦點拉回到當下,問自己:面對未來可能的威脅,現在該怎麼辦?我現在可以做些什麼,來減少未來可能的損失呢?於是,你的焦點就回到了解決方案上,而不是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