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安眠藥,我治癒了失眠! | 焦慮失眠改善

很快,睡眠問題又引發心理問題,患上了焦慮症和抑鬱症,對任何事情都 ... 也就是入睡變得很容易,並由此逐步建立對睡眠的信心,逐漸改善失眠 ......2013年,我因為做博士論文長期壓力太大,導致失眠。

頭兩個晚上沒睡著,還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只是一直躺在床上,強迫自己睡著,但越是這樣越睡不著,突然開始擔心了。

很快,睡眠問題又引發心理問題,患上了焦慮症和抑鬱症,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成天只是擔心睡覺的問題。

醫生讓我吃安眠藥和抗焦慮藥。

時間久了,安眠藥效果越來越差,且給我的記憶造成影響,我不得不休學回家。

那段時間我嚴重焦慮,成天就是想著如何讓自己睡著,成天擔心自己今晚能不能睡著。

最嚴重時,還出現過幾次驚恐發作,以至於我一看到床就害怕,一進家門就焦慮。

我就回到單位正常上班,主要是為了能跟上正常的生活節奏,沒事我也儘量在外面晃悠,不敢回家。

我去了很多醫院看病,但醫生基本都是開點藥然後打發我走。

最後我在省精神衛生中心遇到一位較好的心理醫生。

我當時最擔心的是我這樣會不會瘋掉,醫生告訴我說絕對不會,我才放心下來。

心理醫生給了我一些開導和安慰,但還是不能根本解決我的問題。

我還是照樣焦慮,睡眠也還是不好。

我決心自己掌握主動權,靠自己解決問題。

為此我開始自學相關心理學和睡眠方面的知識,並逐漸減少藥量。

...失眠的認知行為療法我找到的第一本書是《失眠的認知行為療法》。

2014年5月我開始照書上的步驟去練習。

一個多月後,睡眠慢慢開始有所改善,但還是不穩定。

我又看了《和失眠說再見》、《心理醫生為什麼沒有告訴我》。

經過自己不斷的學習、反覆試驗,總結成功失敗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最後我成功擺脫了安眠藥,睡眠也開始改善,並逐漸穩定。

現在,我已經成功治癒了自己的失眠,每天能有6個多小時的深睡眠,中間不醒,白天精神也很好。

最重要的是,我不再焦慮和抑鬱了,心情大好,又回到了從前的良好狀態,開始過正常的生活了。

為了治療失眠,我曾經走過許多彎路,也吃過很多苦頭,經過在黑暗中長時間的摸索,終於迎來光明。

現在,我把從書上學的知識,結合我的經驗教訓寫出來,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有用。

其實,非生理因素導致的失眠,主要是從心理和行為兩方面入手來進行治療,基本不需要吃藥。

國外這方面的研究已經很成熟,國內臨床研究剛剛起步。

心理治療至關重要,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改變對睡眠不正確的認知,進而消除焦慮、抑鬱等情緒障礙;行為治療就是糾正錯誤的睡眠行為,建立合理的睡眠習慣和作息時間。

再配合一定的體育鍛鍊,這樣不用藥物達到治癒失眠的目的。

在歐美國家廣泛採用的認知行為療法治療失眠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

該療法整合刺激控制、睡眠限制、睡眠衛生教育和心理認知教育等經過嚴格科學驗證的方法,治療急慢性失眠,短期療效相當於,甚至好於安眠藥;長期療效則更好、更穩定,且不易復發。

這一療法的核心理論是刺激控制和睡眠限制。

刺激控制該理論認為,失眠患者不適當的行為(比如在白天打盹,或者晚上睡前在沙發上打盹、在床上或臥室做與睡眠無關的事情等)造成了睡眠機會與睡眠能力的不相符,並由此而產生壞的條件反射,從而導致睡前的身體喚醒,干擾入睡。

比如,由於患者為了擴大睡眠機會,即使在床上睡不著也不願意起來,試圖入睡。

這樣的一個可能的後果就是患者越想入睡,越睡不著,因而更煩躁。

如此一來,床、臥室和睡眠之間正常的條件反射被弱化,而被一種對睡眠的恐懼的條件反射所取代。

當患者在沙發上睏倦欲睡時,他可能一走到房間,就條件反射地自動想起之前失敗的睡眠經歷,因而產生焦慮,並導致身體的再次喚醒,進而失眠。

因此,刺激控制理論認為,應該儘量消除這些不適當的行為,減少身體喚醒的強度與頻率,重新建立床、臥室、時間與睡眠之間的正面的條件反射,從而幫助患者解除對睡眠的恐懼。

睡眠限制該理論認為,每個人獲得的睡眠量是固定的。

如果患者在白天通過小睡或者打盹補充睡眠,必然會導致晚上入睡困難,打亂他正常的睡眠節奏。

(比如很多人在周末或者假期的最後一天晚上難以入睡,是因為他們在假期無規律的睡眠導致的。

)所以,治療失眠,首先通過限制患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