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骨質疏鬆症作者:臺大醫院骨科部洪立維主治醫師專題報導 ... | 骨質疏鬆

因女性停經後體內雌性素急遽減少,蝕骨細胞活性大幅增加,使得骨量流失造成脊椎壓迫性、髖骨與手腕骨折。

老年性骨質疏鬆症:根據2008-2011年中華民國骨鬆 ...:::無障礙網頁說明台大醫院::: 最新消息特別企劃專題報導保健園地台大花絮兒童專欄前期內容  :::認識骨質疏鬆症老年人關節不一定是「天然ㄟ尚好」--漫談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靜脈栓塞之預防藥物    前期專題報導  :::認識骨質疏鬆症內容下載: 骨質疏鬆症已是全球第二大流行疾病,僅次於心血管病。

由於是無聲疾病,應該及早預防,適當補充鈣質;一旦診斷,也要及早治療,才能確保骨質疏鬆症治療效果。

何謂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為一種全身骨骼慢性疾病,成人自35歲起,隨年齡增加,毎年骨質流失約0.5~1%,50歲起流失更快,毎年流失約1~3%;由於骨質減少,骨骼孔隙變大且疏鬆,導致骨頭脆弱易斷,因而增加骨折風險。

骨質疏鬆如何發生?骨質疏鬆症依發生原因分成「原發性骨質疏鬆症」與「續發性骨質疏鬆症」。

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停經後骨質疏鬆症:根據2005~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調查發現,50歲以上停經婦女骨鬆盛行率為38.3%。

因女性停經後體內雌性素急遽減少,蝕骨細胞活性大幅增加,使得骨量流失造成脊椎壓迫性、髖骨與手腕骨折。

老年性骨質疏鬆症:根據2008-2011年中華民國骨鬆學會調查,50歲以上中老年人骨鬆盛行率為31%。

因年老時造骨細胞功能衰退,使得骨質流失造成多發性脊椎楔形、肱骨、脛骨、髖股骨折。

續發性骨質疏鬆症長期服用藥物:類固醇、荷爾蒙阻斷劑、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免疫抑制劑、化療藥物等。

生活習慣不良:鈣質攝取不足、少日曬、抽菸、酗酒、咖啡成癮、缺乏運動者等。

內分泌失調:甲狀腺亢進、副甲狀腺亢進、腎上腺皮質過高、性腺功能低下者等。

骨折高危險者: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中風、帕金森氏症、癌症骨轉移等。

骨質疏鬆會造成?骨質疏鬆症對病患及社會衝擊在於各種相關骨折之可怕後果,特別是髖骨、脊椎(壓迫性或變形)、手腕骨折,其中髖骨與脊椎骨折均會增加死亡風險。

臺灣屬於骨折高風險地區,50歲以上女性1/3,男性1/5一生會發生一次髖骨、脊椎或手腕骨折。

髖骨骨折依2010年健保住院資料調查,50歲以上髖骨骨折案例為女性13,899例,男性8,616例,平均每年增加9.3%。

國際骨質疏鬆症學會於2012年公布世界排名,臺灣髖骨骨折機率為亞洲第一。

一旦發生髖骨骨折,須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住院期間因長期臥床易造成感染而增加死亡風險。

除了急性期平均醫療費用,其後亦將耗用家人照顧與社會資源,是最須防範的骨鬆性骨折。

脊椎骨折臺灣於1994年曾調查65歲以上脊椎骨折盛行率,女性為19.5%,男性為12%。

脊椎骨折指脊椎體受壓變形,並不一定有斷裂處。

隨變形程度,可能伴隨駝背、身高變矮與背痛等症狀,需作脊椎X光檢查。

一旦發生脊椎骨折,須接受椎體成形或矯正手術,未治療將嚴重影響肺和消化系統,並增加再次骨折發生機率。

手腕骨折手腕骨折好發於橈骨接近手腕關節3公分處,易發生在50歲剛停經婦女,常見發生原因為提重物,絆倒或滑倒時以手扶地。

一旦發生手腕骨折,以石膏加上外固定器作治療,僅暫時性影響日常生活。

骨質疏鬆診斷方法骨質疏鬆症早期無明顯症狀,多半等到骨折發生,才知罹患骨質疏鬆症;一旦察覺有症狀,如慢性疼痛、腰酸背痛、行動不便、駝背和身高變矮等,必須立即就醫診斷,避免發生手腕、脊椎、髖骨骨折。

如何診斷骨質疏鬆症?骨質密度檢測「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可診斷骨質疏鬆症的骨質密度檢測方法,應同時測量「腰椎」及「髖骨」,若兩處都不能正確測定時,則可用非慣用側前臂橈骨1/3處之測定取代。

依據檢測結果換算T值(T值=(骨密檢測值–年輕白種女性骨密平均值)/標準差),來判定骨質疏鬆程度:誰需要檢測?65歲以上的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

65歲以下且具有危險因子的停經婦女。

即將停經並具有臨床骨折高風險因子的婦女,如體重過輕、先前曾經骨折、服用高骨折風險藥物。

50至70歲並具有骨折高風險因子的男性。

脆弱性骨折者(指在低衝擊力下就發生骨折)。

罹患可能導致低骨量或骨量流失之相關疾病者。

所服用藥物和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